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历史回眸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历史回眸,第1张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历史回眸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是一所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高等专科学校。原名巴黎师范学校。1795年创办,后由于政府更迭而几经改组、封闭。1808年,根据拿破仑一世的帝国敕令予以重建,成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并于1810年开始招生。 1845年学校改为现在的名字。在学科上分文、理两科。文科设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现代外语、社会科学等专业。理科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专业。 无论在哪一阶段,高师都与时代保持着高度的默契,它为法国培养出无数的杰出人士。如开生物学新纪元的亚雷斯和巴斯德,存在主义先锋萨特,自由主义战士雷蒙·阿隆,共和国总统蓬皮杜,总理兼任国民议会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以及1968年出现的拯救法国社会于传统陋习中的一代“新人”等。高师是独一无二的,它孕育着革新的激情与反僵化的冲动,推动着历届政府的改革与完善。尽管饱经岁月的磨炼,这所古老的学院在今天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血管中仍流动着探索与创新的新鲜血液。 在自然科学方面巴黎高师有11位诺贝尔得主(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塞尔日·阿罗什就是巴黎高师的教授),10位菲尔兹奖得主,4位沃夫奖得主和一位阿贝尔奖得主,其中该校的J-P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上述数学三大奖于一身的数学家。巴黎高师的学生总数不到两千人,所以,从相对值看巴黎高师是诺贝尔奖单产最高的大学,从绝对值看,巴黎高师是获得菲尔兹奖最多的大学。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法国可算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对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们,这里既是知识的海洋,又是科技发展的温床。 洛朗·施瓦茨,菲尔兹奖得主 勒内·托姆,菲尔兹奖得主 让-皮埃尔·塞尔,菲尔兹奖得主 阿兰·孔涅,菲尔兹奖得主 让-克里斯托夫·约科兹,菲尔兹奖得主 皮埃尔-路易·利翁,菲尔兹奖得主 洛朗·拉福格,菲尔兹奖得主 文德林·维尔纳,菲尔兹奖得主 吴宝珠,菲尔兹奖得主 赛德里克·维拉尼,菲尔兹奖得主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保罗·萨巴捷,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让·佩兰,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亨利·柏格森,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路易·奈耳,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罗拉尔·德布鲁,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阿尔贝·费尔,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塞尔日·阿罗什,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引:维基百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8215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