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背景

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背景,第1张

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背景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刚开始注意到镜像神经元,当时是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质,特别是掌管手及口部动作的F5区,想要了解其中神经元的放电型态,与执行特定动作的编码关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记录了猕猴脑中个别神经元的活性;同时,实验室拥有各式各样的刺激,可用在猴子身上。当猴子执行不同的动作时(譬如伸手去抓玩具或食物),就能够观察它们脑中特定的神经元组同步活化的情形。
从这样的实验中,意大利帕尔马大学开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当他们之中有人伸手去抓食物时,猴子脑中的一组神经元也活化了,就跟他们自己伸手去抓食物时一模一样。一开始,他们怀疑这个现象是由一些平常的因素造成,好比说猴子在观察我们的行为时,也进行了未受注意的动作。
但当我们想办法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以及其它因素(好比猴子预期会有食物的供应)之后,才体认到这种与观测行为相连的神经放电活性,是行为本身在脑中的真实呈现,与这项行为的执行者是谁并无关联。
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究竟镜像神经元系统属灵长类所独有,还是其它动物身上也找得到。研究团队正在大鼠身上测试,想看看这种动物是否也具有镜像神经元的反应。这种脑中的镜像机制,有可能是演化晚期发展出来的能力,如此才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类会比猴子拥有更广泛的镜像反应。不过,由于刚出生的婴儿及仔猴就能够模仿伸出舌头一类的简单动作,因此,针对看到的行为建立镜像模组的能力,可能是天生的。又由于缺乏情绪感受的镜像能力似乎是自闭症患者的重要特征,因此他们也在自闭症孩童身上做研究,看看是否表现出可让人察觉的运动缺失,那是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不彰的常见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891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9
下一篇 2022-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