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第1张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衣是什么意思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作动词讲,也就是“穿”的意思。

衣帛:精美的丝绸服装。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纪大的人就可以穿上华美的衣服了;此句见于《寡人之于国也》,主要是孟子为说服梁惠王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说了一些很诱人的话。

《孟子》中为什么说: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这样不违背科学吗?

孟子曾不嫌辞费,反复申说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治民主张,因其中既含统治者尊重长者以夺民兴国的政治策略,亦有君王使民富足进而导民从善的牧民之道。

此即为孟子所提倡的贤君王天下的根本途径。

《礼记・王制》言“庶人无故不食珍”。

则衣帛与食肉不仅为身体康健,更与人的社会身份密切相连,是人所处地位的象征。

而国家对达到衣帛与食肉年龄标准之人的供养,则是养民礼民之心的外在表现。

故孟子所谓“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之“五十”与“七十”当解为概数,此言意在强调统治者对长者的尊重。

孟子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之语在《寡人之于国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均有提及,而申说君主王天下之道是两文的共同主旨,故对于衣帛食肉的解读可两文互参。

两文承接此句的论说均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句之前,《寡人之于国也》为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齐桓晋文之事》则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孟子・尽心》言:“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强调制民之产需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此后教导子民树桑养畜,进而趋民从善。

此乃统治者的责任。

《周礼》言大司徒之责为“以保息六养万民……二曰养老……”表明国家已经设有专门的管理养老事务的官员。

朱熹言“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

田中不得育木,恐妨五谷,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

政府教导民众于墙下植桑以使五谷生长;在家畜蓄养之时勿行兵役与徭役,令家畜兴旺。

杨伯峻译此段为“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袄了。

鸡狗与猪等等家畜家家都有饲料和工夫去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肉吃了”。

政府亦会参与树桑和养畜,五亩之地或是其开辟的植桑之所,种桑养畜之目的或为照顾年老而无家庭供养之人。

政府此种行为即是保民的一种表现,亦是“教”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有虞氏至夏商周三代,国家均对老人有所供养,虽然对于贵族和庶人所养的地点迥异,但在尊老养老上是一致的。

“王者之养老,所以教天下之孝也。

而必于学者,学,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莫先于孝悌。

人君致孝悌于其亲长,下之人无由以见也,故于学校之中行养老之礼,使(庶民)得于听闻观感。

一礼之行,所费者饮食之微,而所致者治效之大也。

” 正义曰“此明党正饮酒、正齿位之事”。

行乡饮酒之礼时,六十岁以上的人坐,五十岁以下的人站着侍候,听候差使,这表明对长辈的尊重。

六十岁以上的人三盘菜,七十岁的四盘……表明对老者的奉养。

百姓观此而后在家能孝顺父母,善事兄长。

教化于是成立,国家遂得安定。

君子教导人们行孝的方法不必挨家按户去宣扬,也不是每日召见而加以戒论,只要在乡射的时候把他们集合起来,教他们乡饮酒的礼法,亦即建立了孝顺悌爱的德行。

《管子・入国》言“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

一曰,老老……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

死,上共棺椁。

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

此之谓老老”。

统治者入国四十天即五次督行包括养老在内的九种利民政教,用意亦为使庶民明人伦之义,行孝悌之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

然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言“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可见“教”之重要。

老者无冻馁,王道得始;民从君为善,国家遂兴。

此即五十衣帛、七十食肉所彰显出的孟子“养老”而后“教民”的王天下之道。

这段话不违背科学,亦不违背人伦。

这段话出自《孟子梁惠王·寡人章》。

原文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敎,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西伯善养老而天下归心,此章主要是孟子告诉梁惠王如何实行王道,讲述人君爱民,应以养民、教民为本的观点。

大意是:作为人君,如果能做到不违农时,不耽误百姓耕种,五谷自然吃不完。

细密的渔网不要放进水池里,保证鱼鳖的繁殖生长,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斧斤必须按照时令,才能去山林里伐木,材木自然就会用不完。

五谷和水产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会就使百姓对养生送死都没有什么悔恨,能教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使人人有五亩的住宅场地,宅旁的空地栽种桑树,这种桑树养餐,五十岁的老人,就就可以穿绸帛了。

饲养的鸡豚狗彘,不要耽误它们孕育生长的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平时就有肉吃了。

每家分配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他们耕作的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然后兴办各级学校教育,并反复叮咛他们孝亲敬养之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至于负戴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老人,不为穿绸食肉发愁,百姓不会挨饿受冻,像这样,百姓不归顺他,是从来没有的事。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五亩之宅,重在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上古圣王,劝导百姓种桑麻之业,使天下五十者家家自己可以衣帛。

教其鸡豚之畜,则天下七十者则可以自食畜肉。

对于衣帛,食肉,古人原有限制,盖古人所食之肉,非今人无节制之食也,“物以稀为贵”,故以五十、七十者则常用之。

对于老人,国家不夺其力,不扰其时,保障老人福利,虽然不给其钱财,但老者自己亦富且寿矣。

此三代盛王兴孝之道,谓之养老之道,也是王道政治的基本精神。

故《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故诸君子读古书,需要了解当时之历史及精神,要从大处着眼,不可钻牛角,更不能依文解义。

慎之慎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08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