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第1张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B杜鲁门主义出台 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

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

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

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

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

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美苏冷战是谁先发起的?有何依据?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它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长达40余年。

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至今余波犹存。

关于冷战到底是由谁先发动的,各国学者展开了激烈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美国霸权轮,持这一观点主要是苏联和我国学者,以及部分西方学者。

苏联学者认为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推行反苏反共策略,一手策划了冷战。

我国学者认为冷战是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属于被动接受者。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从杜鲁门上台后就改变了原先罗斯福对苏联的怀柔政策,使得战时同盟很快分裂,最终爆发冷战。

2.苏联扩张论,持这个观点的是西方政界和学界,尤其是美英史学家和政客。

他们认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是扩大苏联影响,企图用世界革命让共产主义影响全世界,无疑苏联是冷战发动者,美国只是对苏联扩张做出的必要反应3.美苏共同论,这个观点认为冷战是双向行为,并非谁对谁的单独行动。

冷战后双方在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东亚等问题互相行动与影响,并经各自领导人上升到更高层面所致。

每一方都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适当而必要的防御措施,而对方都是进攻性的、扩张性的和侵略性的行动。

4.综合作用论,这个观点认为冷战本身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起源非常复杂,实际上在二战合作过程中已经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

美国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形态将苏联的对外政策目标视之为谋求世界扩张;美国本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力膨胀刺激了它扩张的欲望和遏制苏联的自信;二战期间苏联在租借援助和第二战场问题上对美国猜疑妨碍了它战后同美国争取和平共处的努力;苏联自己在波兰问题上的大国主义和利己主义刺激了美国政府的反苏情绪;在伊朗和黑海海峡问题上苏联的做法又成为了美国对其实施强硬方针的诱因。

综上所述,个人更倾向于第四种观点,冷战并非由谁率先发起,而是战后的国际环境使得两国在各自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各不相让,两国领导人在对对方认识和外交处理上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全面对抗的爆发和冷战的到来。

在美国的语境下肯定是苏联先发起的,但在苏联语境下肯定是美国先发起的,站在第三方角度肯定是西方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遏制引发的,自然是美英先发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085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