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侠客的作文800字

什么是侠客的作文800字,第1张

什么是侠客的作文800字 为什么说千古文人都有侠客梦呢?

《平民英雄》行如流水坐如钟,刀山火海亦从容。

人人都有侠客梦,小小平民真英雄。

千古文人侠客梦,肯将碧血写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人,虽然在文力、才思之上有极盛的锋芒,但在豪气一途上同样不逊色,可以称之为“书生剑气”,也就是侠客梦。

究其原因,其实要从几个节点说起。

先秦时期:善养浩然之气中国文人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所以如果要追溯一种精神的源头,还是要从儒家的发展中去找。

虽然墨家等学派也有“任侠”的习气,甚至比儒家更为突出,但从影响力来看,并不能和儒家相比。

那么,先秦时期和“侠客梦”最接近的一种思想,就属孟子的“浩然气”了。

在《孟子·公孙丑》中,孟子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

这个“浩然气”到底是什么,很难形容,所以孟子给出了一大段的描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大义”本身,也就是“集义所生者”。

而孟子恰恰是中国古代“义利观”的定型者。

在此前,孔子认为,“利”的获取只要合理,并不羞耻,即使给人执鞭坠镫当马夫,那也是劳动所得。

但是孟子明确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二者存其一必去其一。

所以国君问孟子,你来到我的国家,要给我带来哪些好处呢?孟子直接回怼,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咱们多讲讲“义”的事儿。

而“义”与传统的“侠客梦”是相通的。

儒家“侠义观”的形成与此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面对家国天下的大事之时,往往高喊的口号都是“舍生取义”,而这个思想同样是来自于《孟子》。

所以说,从先秦时代的孟子开始,儒家的侠义观就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人了。

这种侠义并不仅仅是上阵杀敌时的冲锋陷阵,亦或者路见不平时的拔剑而起。

中国人的侠客梦,从始至终都包含着“利国利民”的情怀,江湖与庙堂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开过。

汉唐时代:投笔从戎与不平则鸣汉唐时期的“侠客梦”往往伴随着建功立业的情怀,这与这一段时期的制度有很大关系。

如果仔细对比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文人都有着“投笔从戎”的事迹。

班超、苏武等等历史名人,不仅仅是只会刀笔的文吏。

更是可以佩刀的豪杰。

而这样的经历在之后的时代里就很罕见了,文武的划分并不是那么明显。

这是因为,在这段时期里,文官如果想要立军功,那必须先成为一名武官,这就是“投笔从戎”的必要性。

如果一个文人,想要去指挥战斗,或者在军队中出使敌军,这是不符合制度要求的。

这一时期的人们普遍认为,打仗是“武官”的事情,文人有文人的职责,两者泾渭分明。

唐代的文官虽然在战斗中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在心气上却并没有落后,他们以自己的眼光来践行着“侠客梦”,这也是当时社会上“尚武任侠”的风气使然。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文人喜欢写边塞题材的事,写大漠,写边关,写旌旗,写刀锋,即使终其一生,他们也并未参与过军队的事务,甚至没有进入过军营。

这是对于“侠客梦”的向往,让这些人能创作出振奋人心的军旅作品。

同样,我们看到,李白会经常会在诗中提着自己的剑,虽然剑术不俗,但实际上并没有用武之地,更多的是一种装饰,或者说寄托。

这种寄托就是“侠客梦”。

而另一些文人,比如柳宗元,在文章之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如果用张潮《幽梦影》中的话来说就更为形象了: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心中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就是传统的文学观念,以“侠气”来消心中块垒。

这是在文人深感家国弊病之时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希望用自己犀利的笔锋来剖陈时弊,改革出新,拯救万千生活在底层的悲苦百姓。

不得不说,这也是“侠客梦”的体现,以剑还是以笔,其实都是同样的目的。

唐朝之后,文官监军与江湖牢骚唐朝之后,尤其是宋代,中国社会里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文官主战、武官主和的情况很常见。

这是因为“监军”制度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变革。

我们之前提到过,汉唐时期的文人想要参与军队事务,必须要“投笔从戎”,这反应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文人可以参与决策,但也必须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凯旋有军功,战败有军法,这是很公平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公平性在宋代被打破了,有大量的文官担任了“监军”一类的职务。

虽然“监军”这一职位很早就有了,宦官、武官也多有担任,尤其是在唐代宦官监军的现象非常多,但是文官担任监军并且还取得了非常大的权限,这在宋代是一个普遍现象。

有意思的是,文官取得监军的权限,但并不会为战败而负责。

也就是说,凯旋可以分军功,但战败的责任全在武将身上。

这也就导致了武将多消极,他们不是不敢去与敌人作战,而是受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畏惧内部的暗箭,远胜于外部的明q。

但是这样的权限使得文官的心理急剧膨胀,他们更希望在国战之中立下功勋,所以明明不懂战事,却能写出非常激昂的宣言。

这个时代出现了太多太多讽刺武将不敢言战的作品,但讽刺的是,这些喊着“报国”的文人们多数也没有战场的经历。

毕竟,几千年了,才出现一个辛弃疾。

但客观来讲,这样的环境里会滋生“侠客梦”,文人幻想着自己能带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所以把这些梦想描述地慷慨激昂。

而实际情况就是,军队并没有战必胜的能力,于是文人的“侠客梦”就开始转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武将懦弱的批评。

这一时代的“侠客梦”并不真实,至少并不如另一个领域来得实在。

另一种“侠客梦”就是在江湖上行走的文人,他们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点牢骚的意味,尤其是在南宋还出现了“江湖诗派”,狷者、狂者层出不穷,指点江山时往往透露着对于时局的不屑,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自我评价。

不说这种能力是否真实,因为没有实践的机会,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但他们的态度是好的,理想也是值得尊敬的。

所以说,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文人的骨子里其实都是有着一种“侠客梦”的。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古代的文学作品就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基本上提到田园隐居一类的思想,必然是因为对政治环境产生了厌恶;而提到对政治环境的不满。

往往也会提到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就说明,古代文人并不是真的喜欢田园,而是将其作为政治的对立面,所抒发的真正思想还是在庙堂之上。

庙堂之上的筹谋划策,就是文人的“侠客梦”!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16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