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简介

宽窄巷子简介,第1张

宽窄巷子简介 宽窄巷子简介(100字左右)宽窄巷子介绍宽窄巷子的简介宽窄巷子简介

1、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2、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

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

二十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3年,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3、宽窄巷子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等称号。

宽窄巷子简介(100字左右)成都宽窄巷子是怎么来的?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大家知道宽窄巷子的由来吗?而且这巷子以前还曾经叫过胡同呢 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属合院式建筑。

康熙57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

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属禁地。

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浓缩南北民俗 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受,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内涵。

随着成都旧城改造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式建筑、胡同和社区被现代高层住宅楼、商务楼所取代,“宽窄巷子”却在城市改造的废墟中异军突起,原住居民们纷纷在巷子里开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茶馆和酒吧,不到两百米的街道上竟然挤下了十余家。

在这两条小巷子里,“老成都”氛围越来越浓烈,盖碗茶、豆花饭等恬静的市井生活场景仍在这儿顽强地再现……林文询老师认为,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更是今天成都最著名的新“名片”和会客厅。

1659年,清巡抚高明瞻率军攻占成都,至此,清王朝四川巡抚机关才得以从保宁迁往成都办公。

也是在这一年,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降清,标志着四川全境已为清军所控制。

八旗兵入川之始是在镇压张献忠的起义军,但战事结束后,又退出了四川。

作为西部重镇,成都驻防八旗兵,始于平定吴三桂叛乱,这是1682年间的事情。

到了1721年的康熙六十年,清政府又从湖北抽调了一批八旗兵驻防成都。

清政府虽然号称“不分满汉,一体眷遇”,但具体措施上执行的是民族分离政策。

为了防止八旗兵与当地居民接触,全国的不少城市都修建有城中城――即只供八旗兵及其家属们居住的满城。

成都的满城始建于1718年,这座城中城以将军衙门为中心,南起君平街和小南街,北抵八宝街和小北街,东至东城根街,西及同仁路,面积约十里。

满城城墙高1丈3尺,周长4里5分,有5座城门,其中最壮丽的是大东门,城楼上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道匾额。

城内的建筑布局、衙门设置、营房方位都严格按照八旗军的传统方式来安排,当中共有官街8条,兵街42条。

正黄、镶黄旗的官兵住在北方的位置;正红、镶红旗的官兵居于西方;正白、镶白旗的官兵居于东方;而正蓝、镶蓝旗的官兵则居于南方。

如果从空中俯看满城,它的主要街道的布局极像一条巨大的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长顺街是蜈蚣的身子,东西向密集的街道和胡同则如同蜈蚣身上众多的脚。

其中,新近开街的宽巷子窄巷子就是长顺街这条蜈蚣东向的两只脚。

宽窄巷子原来的明清建筑因为老旧失修,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驻地。

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被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宽窄巷子名字的由来宽窄巷子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

清政府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派出了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

在清代成都满城的西南角,有两条相邻的胡同叫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这两条胡同当时是属于镶红旗的驻地。

当时因为一条胡同比较宽,一条胡同比较窄,所以在清代就有人将其叫做宽巷子和窄巷子。

在民国时期为满城中胡同重新命名时,将“胡同“改为”巷子“,同时将口口相传的名字确定了了下来,正式命名为宽巷子和窄巷子。

宽窄巷子景区的由来宽窄巷子在过去的长长岁月里并不出名,也不重要。

民国时期没有大修大改,建国以后也没有赶上拆除平房修楼房。

也正是这种长期的“籍籍无名“,宽窄巷子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仍保持着老成都的旧时风貌。

没有一栋高楼,街上全是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小四合院,甚至有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也完整的保留下来。

就这样宽窄巷子成为了成都市中心最具有价值的老建筑集中区和民俗风物保存片区。

当时成都市中心一共保留与保护了四个具有老成都特色的文化片区。

除了宽窄巷子片区,其他三个是大慈寺片区、文殊院片区,锦官驿片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将宽窄巷子的房子分配给了附近国营单位用于安置职工。

20世界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5年成都市对宽窄巷子和旁边的井巷子进行了全面重建改造。

2008年6月重新开街之后,成为了具有老成都文化特色的展示区和旅游景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164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