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的例子

思维定势的例子,第1张

思维定势的例子 举几个思维定势的例子习惯思维形成的思维定势阻碍着科学的进展,你能举出几个例子?

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越多,这句话曾好像是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这是肯定的。

常在思维的惯性中不可能突出其束缚性,只有开拓进取,实破思维的惯性束缚,才能有新的认知。

新的认知还得反复验证,反复实践,再加以提高。

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不断认知,才能得到思维的新高度。

学无止境是有道理的,决不是一句空谈。

但是这样的学习是否方向正确不得而知。

我曾说过,砍树要是先摘叶,再劈权,再伐杈杆,最后控根,很冤枉多花了功夫力气。

如果一开始就去砍根,花的功夫和力气时间会减少许多。

人的思维好奇怪,正向思维不通了,逆向思维也能解决问题。

活学活用,不教条主义,也是好的。

太古《封神演义》上说,汉字方正,会对人有道德束缚之优势,如囚字,被四面围堵,规规矩矩,但使人束手束策,缺乏创造性。

外文字上长下长,中无围困,无有束缚,自然人会野一点,单项思维,脑筋会一根筋。

但无拘无束,人自然不受束缚,易于创造。

我看过此书的观点,也真有点道理。

思维有范围,思想有层面。

各有各的思维,各有各的思想,各有自己的习惯。

要改变思维定势就要改变思维习惯,就要开抬进取。

条条道路通罗马,各种想法皆不同。

这是我的一孔之见,请批评指正。

谢谢!

台湾作家吴若权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

”正因为受惯性思维影响,认识不到事情也有变异的时候,于是便有了发生在莫泊桑小说《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的悲剧。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

如果我们奉行所谓“经验主义”,结果必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违背科学走弯路”!导语关于思维定势,有一个知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先找来同等数量的蜜蜂和苍蝇,装在瓶子中。

然后放平瓶子,瓶底朝着窗户的一边,观察蜜蜂和苍蝇的情况。

结果,蜜蜂只是一个家的在瓶底找出口,因为那是光亮着的方向,一直到饿死在里面苍蝇就不一样了,它们在瓶底找了几分钟出口一直找不到,立刻就选择往另外一个方向找出口,结果成功逃生。

可以看出,蜜蜂的逃生失败,就是因为它们的思维定势,它们认为出口当然是在光亮着的地方,哪怕寻求无果,也不愿意改变策略。

而苍蝇,它们不会只朝着一个方向死磕,而是四下乱飞,最终“碰巧遇到”了出口。

其实人很容易和蜜蜂一样,思维定势很容易把我们的思维模式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面,让我们走进“迷宫”。

很多人都知道“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但大家往往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历史、文化和制度等外部原因上。

中国人的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这里认为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说得很精辟,该书认为李约瑟难题的症结在于中国人落后的思维方式,通过大量的援引古今和中外比较,揭示了中国人思维的两个主要弊病,即形象思维到形式化的思维以及实用思维导致僵化的思维。

指出出在中国人落后的思维方式:概念模糊、不证而论、偷换概念、转换话题、滥用类比是我们普遍性的问题。

形象思维到形式化的思维我们中国人抽象思维的能力不高,形式逻辑薄弱,把辩证法搞成了诡辩法,但我们有本事把形象思维搞成形式化。

中国古人有丰富、发达的形象思维,其重要的方法就是取象比类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使我们在先秦时产生了很高水平的哲学思想,并使中国古人在科技创新和发明上遥遥领先于西方。

形象性是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思维对象是感知世界的形象,感知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思维形式,表达为能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

中国古人极为丰富的整体形象经形而上学方法,被抽象概括成形象化,但由于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形象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形象化演变成形式化,对感知的客观世界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丰富的、变化的客观世界经形而上学方法形成的典型形象在思维中变成固定的形式。

这样,我们中国人对客体的反映在大脑中就是形式化。

就像辩证法很难形式化表达一样,形象思维感知的客观世界也很难用形式化来表述,但我们中国人做到了。

——摘自《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第36页现代中国人的思维问题不仅仅是由形象思维本身所固有的先天缺陷所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形象思维正在走向形式化,逐渐僵化。

楚渔在书中举了中国画的例子,中国画向来号称“写意”,追求“超真”的效果,然而“超真”应该建立在“本真”的基础上,脱离了对“本真”的把握,海市蜃楼般的“超真”就失去了抓手。

因此画家有时会跳过千姿百态的生动大自然,条件反射般地依靠头脑中的程式去作画。

在楚渔看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在近现代进展缓慢、千篇一律的症结所在。

而西方的艺术则兼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比如,研究人体解剖、焦点透视和光线色彩,并将之表现在画里。

因此,西方的绘画发展出了众多的流派,通过不断革新和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也就是说,不求真的态度会让形象思维远离活生生的世界,缺乏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只能依靠头脑的臆想和原有的经验,慢慢对客观世界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势,这就是“形式化”。

从实用思维到僵化的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结构的中心是“实用”,实用是核心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凡是实用的思想都可以吸引过来,而理想主义则排斥在思维圆圈之外。

在圆内围绕圆心“实用”转动的是一台搅肉机,这个搅肉机叫“僵化”。

凡是因为强大的惯性和排斥力不能抗拒的力量突破圆圈而进入的理想主义思想都会被搅肉机搅成碎片。

这个怪圈一旦形成,文化对它已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反而是它决定了文化的走向。

这就不难理解,我们接受了那么多的西方文化和思想,不但不能消化往往还滥用,但思维模式却固执地没有什么变化。

同样也不用奇怪,各种各样对立的思想都能在圆内共存。

哪个实用就拿哪个来用。

——摘自《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第42页楚渔又对比了古希腊和古中国,因为“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所以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哲人一代胜过一代,而孔子的七十二贤中却没有一个可以超过孔子的。

对思维本身的研究构成了一种自我生长力,因此,西方思维是呈螺旋上升态势的,而中国思维却呈现出一种平面的结构。

实用思维所缺乏的求真求实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附加效应,比如:中国人被逼出来的“勤劳”。

全世界对中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的“勤劳”,但中国人表面的忙忙碌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想上的懒惰松懈所造成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做事和工作仅是求名利和富贵的一种手段,很少人会倾注热情去仔细研究这件事。

因此,中国人在做事前会缺乏精细的规划,得过且过,所以,常常表现为还没有想好就埋头去做,摸着石头过河,做不成再返工,如此反反复复,表现为节奏快、效率低。

而西方人则相反,他们往往在做事前对事物有透彻的研究,做了周密的计划,实施的时候自然顺利,因此表现为节奏慢、效率高。

思维定势的再认识及其案例也称“惯性思维”、“固化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类似于条件反射,存在于潜意识,人人都有。

思维定势是人们把积累的观念、经验、教训及思维活动规律,反复运用从而得以强化,定型形成的思维路线、思维方式、思维程序、思维模型。

思维定势的正面意义在于,它使我们省去了反复的摸索、试探,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维效率,从而利用历史经验快速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当然也存在负面作用,在创新活动中,思维定势常常成为阻碍创新的枷锁。

所以,要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就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努力打破思维定势。

正如汽车大王福特所说:“人总要受沿袭已久的陈规旧习的支配,这在生活中是允许的,但在工业企业中是必须排除的恶习。

”例如,多数70后以及更年长的互联网用户,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觉得这个世界是分为线上和线下的,因此经常拿这种二分法来说事儿,甚至理所当然的认为网上骗子多。

而与之相对比的90后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天然的认为互联网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在他们眼里,网上骗子其实和线下没有区别再举个例子,现在我们都认为微信就是社交的霸主,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而且谁要是说我想做个新的社交产品颠覆微信,你会觉得这太可笑太自不量力了,但支付宝及钉钉崛起就意味挑战微信权威。

但实际上,历史上被颠覆的霸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远的不说,就说10年前的手机老大诺基亚,就是被它看不起的从来没做过手机的苹果公司给干掉的。

科学中的大多数发现都是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而取得的。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厘马歇尔,他们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密不可分的。

1979年,澳洲珀斯医院的病理科医生罗宾沃伦发现胃溃疡的标本上有弯曲状的细菌,于是他提出了这种细菌可能是胃溃疡病原体的观点。

当时很多人嘲笑他,认为胃液中不可能有细菌存在,因为正常空腹情况下胃液的pH值是0.9-1.5,在这么酸性环境下细菌不可能生长和存活。

但是,罗宾沃伦并没有被这一思维定势所束缚,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1981年消化科年轻医生巴厘马歇尔加入了这一研究队伍,并自愿进行人体试验,在服食了培养的细菌后,发现自己患了胃溃疡,他非常高兴,用自身的实验证实了这种曲状细菌是胃溃疡的病原体。

这一发现使胃溃疡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进展,抗生素在治疗中的应用,结束了以往胃溃疡几乎无药可治、不能治愈的历史。

如果当年他们不打破胃酸中不可能有细菌生长这一思维定势,即不可能发现胃溃疡的病原体。

王永志先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2003年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胡锦涛总书记把500万元大奖亲自颁发给他。

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与他的创新思维密不可分。

1964年,在戈壁滩上发射火箭,当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发现火箭的推力不够,这时不少专家都在设计如何增加燃料以增加火箭推力的方案。

当时王永志先生大学毕业后才几年,经过计算,他认为不能增加燃料,而应往下卸燃料。

他的方案一经提出,即引起一些人的反对,火箭推力不够,往下减燃料这不是开玩笑么?最后王永志先生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钱学森,得到了钱学森的赞同。

最后卸去了600公斤的燃料,解决了火箭推力不够的问题。

在遇到火箭推力不够这一问题时,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要增加燃料,但要想让燃料发挥最大作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反思与总结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就教育来说,小到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确实要思考思想如何提升,思维如何转换,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是时代的需要。

要培养未来富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作为今天的知识分子的教师们需要身先士卒,打破僵化传统的思维陋习和定势。

经科学测试,中国人的智商的确不低,如果我们能真正转变思维方式,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迎来更高的腾飞。

打破思维定势是一种美。

而我们习惯于定势思维堵塞了自己洞悉的目光和创新的思路。

提高对现有布点结论的甄别能力,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活跃思路、丰富眼界,从而使我们在平台上能更进一步。

为此提两点建议: ●培养积极的心态,勇于正视自己和他人 我们要培养积极的心态,勇于正视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一般说来,人们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把功劳归于自己;看到别人的往往是缺点,把过错推诿于他人。

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我们应该在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中克服它。

●掌握一些思维方法或技术 掌握一些有关思维的方法论和技术也很重要。

不管螺丝钉怎么拧,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

做事如此,人生亦如此。

有些事,正向的时候做不到、想不通;反向思考或者倒退几步,回头看看,换个角度,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也许就行得通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需要打破思维定势的时候,往往是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

然而,当你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最容易灰心丧气。

特别是在自己经过一番努力和探索后,如果还是失败了,更容易让你产生放弃的念头。

因此,要打破思维定势,你就必须保持高度的自信。

可以说,打破思维定势既是一种做事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167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