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饮酒

陶渊明的饮酒,第1张

陶渊明的饮酒 陶渊明的《饮酒》有何艺术魅力?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贵,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弃官归田。

陶渊明以他清高的人格魅力,为中国诗歌史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带来了一片新气息,开创了“田园诗”的风格。

陶潜的诗大多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情真意切,格调清新,充满着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充满着情、景、理的统一。

他的一首首田园诗,描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景物,但却像一幅幅素描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宁静,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美的感受。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不知题主具体问的是哪一首,通常不特指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组诗中的第五首是其代表作,笔者愿拙笔粗书,试以第五首来分析一下。

他的《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是陶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也是他归隐不久的醉酒之作。

全诗表现了他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和避开矛盾、在平静中求解脱、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平淡与醇美的艺术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平淡自然,可是平淡之中有华彩,简朴之中含风韵。

苏轼评论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诗话·评陶诗》)。

元好问则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读诗三十首》)。

陶诗不作雕饰,却诗意盎然,语言平实,却高屋建瓴,直抒胸臆,从而显示了陶诗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你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然置身于热闹非凡的人世之间,却没有官场的喧扰,一扫门前那随波逐流的虚伪、应酬。

前后看似矛盾,却是闹中求静,恰恰给人留下了悬念,进而引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反问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用心高洁,远离世俗,像偏僻之地一样寂静。

诗的开头用设问句式,着重阐述了自己因厌倦仕途,息交绝游,所以住处才得以清静的道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篱笆墙下种了遍地菊花,而菊花正是迎着严寒霜雪傲然开放,“我花开后百花杀”,很有个性,象征了诗人可贵的情 *** 和高尚的气节。

悠闲自得之余,无意之中看见远处被山气缠绕着的南山,一个“见”字用得极妙。

诗人采菊时游目张望,不经意地看到,更显出自然之美和悠然之乐。

由此使这句写景抒情的妙笔,成为诗歌史上千古传诵的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荡开笔墨转写远处南山上暮景之美,暗喻自己晚年归隐生活之好。

又由地上的静山写到天上的飞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写飞鸟结伴而归,暗喻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追求。

虽是写景,又无不充满着乐情、事理。

幽静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浑然一体,生动地显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尘事”的轻松愉快之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最后用议论收尾,将隐逸乐趣推向顶点,韵味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隐居中蕴藏着人生真意,想辨识却又不知该用何言。

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首诗看似平平淡淡,却淡得有味,含蓄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

正如朱熹评论该诗所言:“平淡出于自然”。

读来诗味隽永,意味深长,这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也正像苏东坡评论的那样:“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即在平淡散缓的外表下而看出其内在的“奇趣”。

还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言其诗平淡之中有华彩,朴素之中含丰韵。

王安石曾高度评价这首诗,认为这首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那就是:在热闹的“人境”也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在于“心远”。

读陶渊明的诗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也很少用,“山气日夕佳”“采菊东篱下”,都是普通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

诗人所描写的往往是些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事物,如采菊、南山、山气、飞鸟,可经诗人的笔触,天下奇趣盎然,充满着生活气息,往往能显示不平常的诗意。

2.情、景、理的统一艺术陶潜的诗大都是抒情之作,诗的感情像一股泉水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他诗中的景物饱含着诗人的满腔真情。

那遍地的菊花那美妙无比的山气,那傍晚结伴归巢的飞鸟,那被山气缠绕着的郁郁苍苍的南山,无不是情、景、理的和谐统一,无不寓于情趣。

诗人钟情于描写秋菊、归鸟、田园风光,充分体现了其坚贞孤高的性格和爱好自由的精神追求,尤其是那钟情的菊花,在人们心目中几乎成了诗人的化身。

菊既是诗人对美的追求,也是爱的感情的汇聚与结晶。

整首诗既有说理议论:“心远地自偏”;又有写景抒情的妙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

既写飞鸟在傍晚结伴而归的景象,又类比诗人对自己找到归宿的自我欣慰之情。

“此中有真意”则表达了自己已领略到人生真谛。

陶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只不过是为了抒情言志,随意点染或烘托几句,却往往收到百读不厌、意味无穷的效果。

诗人对菊的反复咏赞,则表现了他守志不阿的耿直性格。

严寒霜冻下傲然盛开的菊花,难道不是诗人孤高傲世、藐视权贵的形象写照吗?诗人把抒情、写景、议论结合起来,做到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正因为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总是倾注自己的思想,因而使自然景物的形象也显得更完美、更生动。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说陶诗:“每观其文,想起人德”。

人们也正是从这里看到了诗人高尚的情 *** ,并以此产生了对菊花的爱慕。

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宁愿饿死在南山下也不肯接受当时江州刺史的粮肉之赠,从中更可看出他那铮铮的傲骨,采菊看似诗人生活的潇洒,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慰藉。

诗人内心是痛苦的,并不甘心老死田园,诗人悲愤自己壮志难酬,采菊中只好悠悠然而见南山,内心该隐藏着多少难言的苦衷和辛酸。

诗人为何偏爱菊花?正是菊花不畏严寒、独傲霜雪的品格为世人所称道,诗人虽不以菊花自比,但爱菊成癖、写菊成诵,却表现了他坚贞孤高、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

在美好的自然田园风光里,避开统治阶级虚伪的欺诈面孔,可以洁身自好,不去“为五斗米折腰”,正同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品格一脉相通。

在陶诗以前以酒入诗并不多见,曹 *** 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但陶以后却影响了不少咏酒者。

李白醉卧长安的《将进酒》《月下独酌》以及《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的“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潦倒新停浊酒杯”等饮酒诗比比皆是。

3.对后世的艺术影响陶诗在南北朝并未引起重视,到了唐代才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元、明、清三代评陶诗之风大开。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由于“迎拜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决绝表示“转忆陶潜归去来”,学习他与污浊现实一刀两断的精神,以及他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白居易晚年退隐,苏轼谪居海南,都真诚地表白了要以陶潜为人生楷模。

我国文学史上有成就的诗人几乎都受过陶渊明的艺术熏陶,并仰慕他的人格。

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说:“焉得诗如陶谢手”。

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去”。

白居易、苏轼不但慕其人格,且身体力行,大力去作“效陶”“和陶”的诗篇。

白居易晚年还写了《效陶潜体》16首,苏轼则作了追和陶诗111首。

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俨然是唐代陶诗风格。

唐宋之后,注陶诗、评陶诗的风气大开。

在当下,陶渊明诗里表达出的意境,特别是悠然、超然、忘然的生活态度,是人们憧憬的生活目标,就连现在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在给新建楼盘取名时,都希望居住在小区的人们过上五柳先生想要达到的生活状态,“东篱别业”、“墟里南山”、“归去来居”、“人境庐”、“五柳故宅”等小区寄予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环境太多的向往…… 难怪朱自清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陶渊明批评》)李白、白居易极力推崇他的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认真仿效其题材风格。

毛泽东也曾写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的诗在东晋诗坛独树一帜,并把文学中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大大推进了一步,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陶渊明《饮酒》是相当好的一首诗。

对于这首诗的思考,我二十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饮酒〉三题》,从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特色,兹附录于后,供参考。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诗人,他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虽然“夏日长抱饥,寒夜 无被眠”,日子相当清苦,仍然恬淡自如,只是酒在他的生 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归隐后的 12 年,即公元 417 年, 他写了 20 首《饮酒》诗,在“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 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 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1、 渊明缘何钟情于酒?诗人与酒,似乎总有一种不解之缘,陶渊明对酒,则似乎 更钟情、痴迷,原因有二: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空谈、 玄学、吃药、喝酒,作为文人,陶渊明自然会沾染一些士人 的习气。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 保的乱政,王恭、殷仲堪的起兵,桓玄的夺位,刘裕的代晋 自立,渊明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归隐山林,无可奈何 之余,便饮酒作乐,自我麻醉。

在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诗人仿佛嗜酒如命,在酒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其实, 他的内心非常痛苦,正如萧统《陶渊明集序》所说:“有疑 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 诚然,他的《饮酒》诗中还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 人。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 领。

”诗人长醉不醒,有人来了,发现他有失礼的地方,则 他讲的是酒话,不可当真,“君当恕罪人”。

渊明的寄情于 酒,表面看是诗人离不开酒,实则是全身避祸,保全性命于 乱世。

2、 陶渊明何以能“心远”?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忆我少壮时,无乐 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 追求者。

直到 29 岁,他才出仕,以后十几年里,他只做过 参军、祭酒一类的小官,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得不 断地与权贵周旋。

41 岁时,他“耕织不足以自给”,出仕做 了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督邮下来视察,属吏叫他 束带拜见督邮,他不愿屈身折腰,遂挂官归隐,过了二十多 年的隐居生活,彻底摆脱了官场,中止了“亦仕亦隐”的生 涯。

尽管他的生活非常艰辛,尽管还不断地有人劝他出仕, 但他不为所动。

渊明本想有一番作为,可在士族当政、门阀 制度盛行的时候,士族出身的他是得不到重用的,他的政治 理想注定是实现不了的。

明白了这一点,陶渊明很自然地把 他的目光投向了田园,希望在平静的生活中度过自己的余 生。

渊明又“质性自然”,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仕途上屡屡碰壁,诗人深有悔悟,认为出仕是“违己交病”“违己讵 非迷”,于是决心“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园”“园田日梦 想,安得久离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诗人认识到 躬耕虽苦虽累,但自然景色的优美、邻里乡亲的朴实、自食 其力的畅快,都让诗人感到满足。

加之诗人对生活的要求不 高,“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麤絺以应阳”, 更坚定了他归隐的信心。

由于陶渊明心向田园,心不旁骛, 所以才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 东篱采菊为哪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为评论家称道。

陶渊明采菊干什么?历来众说纷纭。

①闲适自然说。

多数人持这种观点,认为陶渊明超脱尘世, 静穆自然,完全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连“采菊”也迥异于常 人。

②服食说。

王瑶先生认为陶渊明“采菊”就是为了服食, 希求长寿。

古人有这种传统,如屈原《离骚》所写:“朝饮 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③泡酒说。

朱自清先生持此观点。

他说:“本诗的‘采 菊’,也许就在九日,也许是‘供佐饮之需’,这种看法, 在今人眼里虽然有些煞风景,但是很可能的。

九日喝菊花酒, 在古人或许是件雅事呢?”古人泡酒,今人以之泡茶,其功用如出一辙。

④赏花说。

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在他的诗中,多次歌颂 菊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 杰。

”“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 爱花、赏花而至于采摘菊花到房中细细把玩,或许也是完全可能的。

其实,以渊明的生活境遇而论,他的“采菊”似乎应有一 种实际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

诗人的可贵 之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生活的美。

更重要的,此诗的 重点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

由太阳落山时的 美景,倦鸟归家的举动,表达自己的真情:有些人为何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不愿返回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呢?因此,跳 出文字的束缚,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诗人的“采菊”是热爱 田园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绝非遗世者的清高孤傲所能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35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