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的意思

大林寺桃花的意思,第1张

大林寺桃花的意思 大林寺桃花的简要诗意?

《大林寺桃花》的简要诗意:在人间四月里,百花都凋零尽了,而高山古寺里的桃花却才刚刚盛开

我常常因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料想不到它已经转到这山寺里面来了。

流露出作者由悲观的情绪转而看到一丝丝希望,抒发了对当时世道的厌恶之情,表达出意欲逃避现实,抱有入寺修道的心理。

《大林寺桃花》原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现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赏析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写了诗人登山时是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不料在高山古寺之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桃花刚刚盛开。

从 “长恨春归无觅处”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曾为春光的匆匆逝去而怨恨、恼怒、失望。

因此,当这料想不到的春景映入眼帘时,使诗人感到惊讶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遥相呼应,字面上既是记事写景,也是写作者情感和思绪上的跳跃:由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讶、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句首的“人间”二字,寓意这奇遇、这胜景,给诗人一种特殊的感受,诗人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一个仙境之中。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感叹,自己曾因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原来是错怪了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面了。

拓展延伸《大林寺桃花》还蕴含着气象学的道理,高山古寺地理位置过高,气温比山下低很多,(一般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当平原地区四月份转入夏季的时候,高山古寺里面的气温才刚刚转暖,因而,桃花才在此时盛开。

意境深远《大林寺桃花》诗文中,作者把“人间”与“山寺”作了对比:人间的花都凋谢了,暗喻人间的凄凉和惨淡。

山寺的桃花盛开了,明指山寺的热闹和景气。

作者又进一步把“无觅处”与“此中来”作了对比:春光是明媚的、美好的;然而,这么美好的景象在人间里沒办法找到,却在山寺里面遇见了。

这一对比,流露出作者由悲观的情绪转而看到一丝丝希望,抒发了对当时世道的厌恶之情,表达出意欲逃避现实,抱有入寺修道的心理。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旳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旳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旳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旳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旳隐喻色彩。

关于这首诗旳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抵化城(指大化城寺),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即此诗)。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36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