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友之

琴瑟友之,第1张

琴瑟友之 如何理解《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这两句语出《诗经》首篇《关睢》。

孔子整理编辑《诗经》,之所以把《关睢》列为首篇,真可谓煞费苦心。

孔子曾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这样评价《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以,这两句诗不能停留在文学或美学层面上理解,这样就太辜负孔圣人的苦心了!而应该上升到儒家哲学层面上理解。

孔子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评价《关睢》,是要用文学的形式来阐明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第一章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回到《关睢》来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孔子说的"哀而不伤"。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就是孔子说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和"乐而不淫"都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因此,"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就是"乐而不淫",一言以蔽之,和也。

对于诗经《关雎》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相信很多读者心中都会有个疑问,为何君子在河边见到心仪的淑女,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何能在野外河边,能琴、瑟、钟、鼓乐器齐用,来取悦心仪的女子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经过,才能充分理解《关雎》诗词的丰富内涵。

根据笔者的论证,《关雎》产生于公元前721年夏天,为春秋莒国国君莒子,千里驾车追寻新婚妻子向姜,来到春秋向国向城南的河边,见到久别重逢、新婚三月的向姜,有感而作的叙事抒情诗。

《左传》“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传】二年春,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

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正是对此事的记载。

莒国国君莒子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莒县,远道驾车而来安徽怀远境内的向国,又是初次来到新婚妻子家乡,所乘车驾将自己喜好的琴瑟钟鼓随身而带,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当其驾车来到河边见到“寤寐求之”的新婚妻子,从车驾上取下琴瑟、鼓钟,为妻子d奏一曲音乐,吟唱诗词歌赋,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君子能在河边、野外,琴、瑟、钟、鼓演奏的原因了。

淑女向姜公主新婚三月,独自从千里之外的莒国返回向国向城,在莒国理当是和莒子发生了某种夫妻矛盾,而负气返回家乡。

国君父母对她的独自负气返回,当是对女儿责备、担忧多于欣喜。

一路的风餐露宿之苦,无人诉说,还要承受父母的责备,淑女向姜心情郁闷,只能来到向城南的开满荇菜花的河边散心、解闷。

公主向姜对夫君莒子的突然追寻而来,对夫君莒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态度,心中也是很忐忑,自然不会表现出喜悦、惊喜之色。

莒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妻子的顾虑,表现出自己对新婚妻子离家出走的谅解与理解。

取出琴瑟来d奏一曲,表达对淑女向姜的友好与谅解,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在这风景优美的河边,欣赏沁人心脾的琴瑟音乐,对舒缓淑女向姜的情绪,当为最佳方法。

在舒缓了淑女向姜的情绪,表达了对向姜返回家乡的理解与谅解、友好后,以钟鼓的欢快音乐,欢庆夫妻的千里重聚、久别重逢,当是人生一大快事,一切烦恼忧愁尽可忘记,夫妻高高兴兴地团圆,才是此刻的主题。

这就是为什么《关雎》以“钟鼓乐之”结束整个诗篇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367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