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第1张

因声求气 高中语文中,古诗欣赏如何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

中国古诗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是很讲究声律的。

所以我们在欣赏古诗时,首先要把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通过对古诗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诗,在古诗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1.上古时期的诗歌,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词,所以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

如我们朗读《诗经》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诗歌中孕检和节拍的把握上。

因为《诗经》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是“二二”节拍,读每一句诗,要两字一停顿。

而且《诗经》中的诗歌大多用复沓回环的方式来组织章节,所以在朗读时,尤其要读出一种节奏美、韵律美。

2.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我们在朗读时,同样要把重点放在对古诗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

五言古诗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二一二”;七言古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我们可以按照节拍来朗读。

到唐代的近体律诗,我们在朗读时,除了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还应该了解一些古字的平仄。

3.词曲的格律,逼近体律诗更严密、复杂。

我们朗读时要因词牌、曲调而异。

由于词是由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必须更好的配合。

遇到分阕处,也要作适当的停顿。

更应该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其中的“对”和“渐”必须停顿并重读。

词中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尤其多,朗读时要依据句法特点来读,这与朗读古近体诗是不同的。

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必须在“消”字停顿,不能像近体诗读成“更能—消几—番风—雨”。

了解不同时期的古诗特点,把握声律、声韵,方能正确诵读。

其实读诗,除了感觉其音韵之美外,主要是读懂诗人在诗中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含义。

任何艺术技巧和手法,都是皮毛,它的功用和目的都是为诗人的灵魂而服务的,除此,别无他求。

怎样从枝叶繁茂的音韵,声部,及青山隐隐的画面感中求得其诗中感怀呢?最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就是,先熟悉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人的生平轨迹,他的思想主张,政治抱负,,了然于心之后,再去读其诗歌,就会深人其中,有了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意,自然就会覓得诗中所蕴含的山川不平之气,大江东去之浩浩长歌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37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