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偏旁

春的偏旁,第1张

春的偏旁 春,舂,泰,奉,奏,秦,在字典上的偏旁部首归类都不同,为什么不统一春字头?

春、舂、泰、奉、奏、秦,为什么不统一为“春”字头?因为,字典和辞典体系里没有“春”字的部首;设立一个行吗?不行,设立“春”的部首无所依据。

最根本的,是这几个字毫无联系,不能归入到一个部首里去。

一,首先要说,偏旁和部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汉字分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是不可拆分的字,如大、小、上、下等等;合体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汉字合并组成的字,如好、坏、昌、晶等等——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

合体汉字,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叫“偏旁”,形声字还可以分成“形旁”和“声旁”。

部首也是偏旁,但不限于偏旁,比如十、八、儿、几、刀、力,都是部首,但不是偏旁——无法可“偏”也无法在“旁”。

部首,有自己明确的含义。

二,部首,最初是汉字的一种分类方法,这是东汉许慎的伟大创造——他第一次给汉字分了“部”,“部首”是后人的概括。

关于《说文解字》的编制体例,许慎的说法是“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他把书中收录的一万零五百一十六个汉字,分成五百四十部。

段玉裁说,许慎“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

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

于是形立而音义明。

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释天下古今之字。

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把汉字分部,每部设一个首字——“部首”的说法是这么来的。

三,许慎分部的方法,是以字形的笔画结构为标准,选定部首,并把和部首字形形同之字归入其部,这叫“据形系联”。

这种办法,反映了部内各字在形、义上的内在联系,有一些还有字音的联系。

实际上,他也创造了汉文字学的第一个检索系统——通过部首检索。

四,《说文》的五百四十部里,没有“春”部。

当时小篆的“春”字写作“萅”,归入“艸”部,就是俗称的“艹”字头。

“舂”归入“臼”部;“泰”归入“水”部;“奉”归入“廾(gǒng)部;“奏”归入“夲(tāo)”部,小篆的写法下面是夲;“秦”归入“禾”部。

从这几个字所归入的部可以看出,它们在形音义上都毫无联系。

五,许慎给汉字分五百四十部,因为是首创,不可能没有不足,这里不详赘述。

但他确立的这个原则,成为汉字按形音义分类及检索的滥觞。

南朝顾野王编的《玉篇》,是《说文》后一部有影响的字典,收录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分五百四十二部,除沿袭许慎的分部原则,他又做了一些改进,其真正贡献,是每字标注了“反切”。

再往后,就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康熙“谕令”,陈廷敬、张玉书等编撰的《康熙字典》,其被认为是《说文》和《玉篇》以后的字典集大成者。

其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三个,部首为二百十四部——大大减少了。

里面仍然没有“春”的部首。

不过,“春”已经写作“春”,归入“日”部。

“舂”、“泰”、“秦”与《说文》同。

很奇怪的是“奉”、“奏”归入了“大”部——大概实在不好归部,但也说明,即便瞎归,也决不设立“春”部,没理由设。

六,到了现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一般是189个部首,因为汉字简化过程中,部首也有简化。

同时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兼顾部首内各字的形义联系之外,主要以简化后汉字的检索方便为原则。

对于原来字典中不合理的归部进行了调整,例如,把“奉”和“奏”都从“大”部中移出了。

咋办呢?对这种不好归“部”的字,按首笔笔画归部,“奉”和“奏”都归入了“一”部。

另外,设立《难检字笔画索引》,“奉”和“奏”分别被列入其中八画和九画的第一个字。

即使这样,仍然没有建立“春”部,或者“春”字去掉下面的“日”而单列一部,原因还是没有可根据的道理。

现在的这几部字典词典,尽管部首大大减少,但设立部首的原则基本没变。

许慎提出过“笔意”和“笔势”的观点——笔意,是汉字当初造字时表示其含义的笔画;笔势,是在篆隶等字形变化后的字形结构。

笔意是根,笔势是枝;缘枝可循根,但枝不能离根。

这几个字,上部相同,是笔势变化的结果,不在一根之上,没有丝毫联系;春这样写,已经是笔势之枝,不可能当其为根;春去掉下面的日字,就连枝也不是了,所以都不可能成为部首。

查编辑和记者人手一份的巜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在所有的偏傍部首中,根本没有所谓的″春”字头!古代的异体春字不是现在这个写法。

(手机上打不出这个字,是上面三个十字,中间人字,下面是日字)。

OO因此将春字归日部,舂字归臼部。

泰字归水部。

奏字归天部。

秦字归禾部。

奉字归入难字检字表中!所以,以上这六个字,不能纳入所谓的春字头!此外,你认为是春字头,还有人认为是奉字头,泰字头!以后再说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37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