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什么问题读 稻草人

带着什么问题读 稻草人,第1张

带着什么问题读 稻草人 读一本书需要带着哪些问题去读?

在我看来,读一本书如果能带着自己最实际的问题,其实是最好的方式。

目前国内的重点大学,往往会邀请最优秀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来做项目,面对项目中具体的问题,大一新生往往有很多很多知识需要补充,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就会比单纯的上课收获更多。

带着问题的读书,看似是「缺哪补哪」,有些功利而且片面,但是实践证明,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连苏轼都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

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即使是读史书,也不必读一次就试图了解书的全貌,而是应该每次从一个专题入手,多次来进入一本书,这样读书的效果,是远超过过于求全的读书方法的。

不过在一开始,面对着一本我们不熟悉的书,可能没法带着具体问题来读书,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也有一个模板,这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出的方法。

通过四个基本问题,来了解一本书,掌握书中的核心。

这四个基本问题是:第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第二,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第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当你带着这四个问题来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就更容易主动思考,并且更容易走进一本书。

而当你有信心回答这四个问题时,你也就真正读懂了一本书。

作者:陈章鱼。

公众号:章鱼读书。

用读书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一切读书的问题。

为什么拿起一本书读之前要带着问题去读?——提高阅读效率。

要积极有效地阅读,必须时时就阅读内容进行思考,换句话说,就是专心。

其中一个让自己专心并思考阅读的方法就是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那么,要带着哪些问题去读?《沟通圣经》给了很好的建议。

《沟通圣经》在提高阅读效率那一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读书技巧“SQ3R”阅读法。

对书本内容主要提及的问题有以下2个:这本书内容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论点知识点在哪?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主题/想让我们知道什么知识点?有什么方法?就这个知识点,作者提出了四个理由,我找到三个,还有一个是什么?有没有用?这四个理由/方法,与我而言,是不是有用?我是不是也认同?能不能理解?对于作者概述的结论,感觉比较牵强,或者很难理解,他有没有提出什么依据或者例子让我能够明白具体含义。

作者有没有拿出证据支持他的论点?辩证的思想:作者提出的意见跟我们大家讨论得出的意见相冲,他在书中有没有提及更加有说服力的例子?多维度思考:这句话真的是作者的立场吗?还是作者讽刺那个时代的一些封建思想/行为?怎样才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来读?小说题材的:随着事情的进展书中主人翁的思想变化;时代背景的变迁,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的转变;非虚构类书籍的:作者的角度:它主要想传递的信息;读者的角度:我想透过这本书读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什么信息;个人角度:我能不能够深入浅出表达出作者的想法给读者听?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的黄金思维圈来思考阅读。

怎样才能把这本书吃透,有哪些记忆方法?——思维导图。

它的优点理清主干、直观、逻辑明确。

第二种方法就是成甲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及的——以教为学!当你能够像一名老师那样把书本的主要内容深入简出告诉大家,并且对方是理解、觉得有用的,你也能够回答对方所提出的的疑问,那么,证明你已经读懂那本书了。

最后总结:通过《沟通圣经》提及的提问技巧去阅读一本书?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书籍有不同角度来挖掘书籍背后的价值?透过“以教为学”的方法能把这本书吃透,思维导图侧能加深记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37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