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为什么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第1张

为什么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仕途不顺的苏东坡,为什么不干脆隐退?

谢邀。

我认为苏东坡在文学领域的地位被过度抬高,他的词勉算一流,诗可二流,书法至多三流。

我知道我这样说,一大批苏粉会给我丢臭鸡蛋。

在这里简要陈述下理由。

(1)说东坡是豪放派代表比较勉强,实际上他是典型的婉约派词人。

苏东坡的词,印象深刻的只有三首算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确实不错,密州出猎压根就是声大而无实。

史书也说东坡词一分豪放九分婉约,最大的贡献是他首先把词改变了画风。

也就是说豪放词他先发明创造的,所以他就是巨匠和大师,这个明显是有失公允。

(2)东坡非常自恋,恃才傲物不知自敛。

史载,一日东坡拜见王安石,适逢王不在府上。

见桌上有首咏菊诗刚写了一半,“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东坡认为菊花只会调谢枯萎而不落瓣,何来“满地金”一说。

于是挥毫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自己被贬到黄州,看见枯菊花瓣果然纷纷飘落,才恍然大悟改错了王安石的诗。

要知道,王安石啥人,是当朝宰相,作为下属你还真够能的,好在王安石肚量大,没跟他计较。

(3)仙才天才的称谓名不副实。

个见,苏东坡诗不如陆放翁,词不及辛稼轩,但矫情做秀功夫远超二人。

东坡之词,多系非月则酒,非梦则游,格局很小,偶小惊艳,也是吟风弄月茶酒棋琴之间小吟之趣,不足久观。

世人多誉东坡诗书文三绝,抱庸以为尚可,但无一登峰造极。

(4)东坡性情虽够风流,但为人不坦率,比较虚伪。

最明显的就是天天喊着想归隐赋闲,就不舍不掉乌纱不愿辞官。

如他的词行香子·清夜无尘: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没人拦着你辞职,不辞就别哼唧,光说不练,心口不一。

我是抱庸,热爱原创诗词,欢迎关注交流。

在今人看来,陶渊明好像生前便是大腕,实则不然。

在苏东坡之前,陶渊明有些名声,但显然算不上名家大腕。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苏东坡的大力颂扬,就没有陶渊明今日的文化史地位。

田晓菲等人就曾梳理了陶渊明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大诗人”,确立其经典地位的,其中,苏轼的颂扬与追和陶诗,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苏东坡为何那么喜欢陶渊明?答曰: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是苏东坡总是渴望,却始终无法实现的一种理想。

陶渊明是苏东坡的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梦!【田晓菲名作《尘几录》,该书研究了陶渊明作品的传播和接受问题。

她对陶渊明经典化有着详细的考察,苏东坡是陶渊明的封神之路上的最重要的“贵人”。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既然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官场那么险恶,仕途那么坎坷,苏轼为何不干脆退隐呢?首先,因为苏东坡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家做贡献,为人们谋福利,借此名垂不朽。

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那般可爱可亲,那般魅力十足,历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他是一个丰富多样,具有多重面目的可爱善良人物。

苏轼个性中具有多重矛盾,他厌恶官场的迎往送来,讨厌过多的聚会,把频繁无益的宴饮视作“酒食地狱”。

苏轼又好热闹,喜欢交际,爱与文人才士交往,切磋琢磨。

【图:海南的东坡纪念雕像。

这般打扮,比较符合苏轼隐逸田园的人生理想了。

只是在海南的几年,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苏轼衰老了许多。

遇赦北归途中,见到他的人,都忍不住感慨东坡老矣。

】他自幼向往隐逸生活,但最终还是回归尘世。

老家眉山道教氛围浓郁,他要做道士,曾“亡逃山林”。

然而,却被爹妈劝了回来,读书成家。

读书之后,被志士仁人感召,感佩舍身取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英人物。

当他意识到做范滂可能无法尽孝,甚至殃及家人时。

母亲程氏反问他:“如果你能成为范滂,难道我就做不了范母吗?”蜀地偏居一隅,而苏轼从小便关注时政,以当时君子贤臣韩琦、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等人为偶像,希望成为经世治国的栋梁之才。

父亲苏洵等人,看好他教导他。

当世名士贤达如张方平、欧阳修、梅尧臣和韩琦等,亦以国士相期。

仁宗皇帝也看好苏轼兄弟,认为他们都是宰相之才。

这都让苏轼感奋不已,激发他的报国热情。

因此,虽然仕途淹蹇,他从来未放弃“有补当世”的人生理想。

其次,苏轼生性乐观,苦难挫折,风吹雨打,固然带来困苦,却从未使他绝望,放弃人生追求。

正如林语堂《苏东坡传》所言,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一切困苦艰难,都会被他化解掉,成为他成长进步的养分,感悟人生的原料。

他人通常以抗拒逃避的消极心态,看待人生的失意,而苏轼却以拥抱的心理,体验人生的积极心态,并借助庄子的“齐物”思想,认为不应该看低排斥苦难,忽视它们的价值,而应想追求欢乐和安宁一样,接受和品味它们。

佛教的空宗思想,同样帮助苏轼走出生命的磨难。

因为一切的一切,终将归于虚空。

我们所执着的此刻和此生,本来不存在,将来也必将消失,过分在意,执着于得失,皆是愚昧。

因此,不如随缘自适,借助生命的这些际遇,破除俗谛,体悟印证佛家的真谛,祛除无名的遮蔽,促进自身的觉悟。

第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天性,反而使他愈挫愈勇,苏轼不能预知命运,无法避免人生的挫折,他的一生恰处在酷烈的党争时期,因此仕途多磨难,人生多坎坷了。

只有经过了一生,才能说苏轼一生多磨难,仕途多坎坷。

j过完一生的苏轼,可能发现自己仕途坎坷,有点不划算,可他无法让时光倒流,也无法发明时光机器,穿越到从前,重新选择,另铸今生。

因此,苏轼生前,题主所说的问题和纠结,在苏轼内心,并不强烈。

换言之,题主之问存在巨大缺陷,苏轼不可能预见磨难的出现,他的一再复出和重起,固然因为他渴望继续参与权力的游戏,还在于老天为他提供东山再起的机会。

看好苏轼,或者希望借重苏轼才华和名望的人,一再希望苏轼再起,这都是促成他继续从政的重要原因。

【图:河南平顶山郏县的三苏园】第四,苏轼一生仕途确实坎坷,然而,相对绝大多数一流的文人才子,他在政治上已经比较成功了,只是相对其才华抱负,苏轼显得政治上比较失败了。

一流的文人,能够做到部长级,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苏轼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文化部)部长。

苏轼为官的政绩,也非常突出,只是政绩不似文章,受其恩惠的百姓过世后,这些政绩便逐渐被人遗忘了。

而苏轼的文章又那么精彩出众,以致人们以为苏轼政绩平平了。

凭个人能力,官位比苏轼高的大作家,只有做过副宰相(相当于副总理)的欧阳修和苏辙了。

一个是他老师,一个是他弟弟,而他们也只是比苏轼高一级而已。

晏殊虽然做到宰相,但文学成就跟苏轼不是一个量级的。

题主的疑问,当是出于对苏东坡才华的认可和惋惜的基础上,并放大了苏轼渴望隐逸,酷爱自由的一面了。

更多人文精彩解答,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如觉文章不错,还望点赞鼓励~~欢迎转发,留言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937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