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结构

诗的结构,第1张

诗的结构 诗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诗歌的特点1.分行排列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2.饱含真情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3.立意新颖诗歌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4.联想自然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5.跳跃自如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6.凝练集中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7.节奏和谐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8.形象生动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古人对形与象是分别论述的,认为:形,指形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象,是映象,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人通过视觉对物体的直观映象.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9.意境优美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 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10.虚实相生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试流这诗的结构和抒情方法谈谈你的认识《春日忆李白》杜甫?绝句是如何进行架构的?

绝句如何架构,这里可以理解成写绝句的章法

所谓章法,其实就是起承转合。

清代王士祯就曾为了绝句的章法而写了一本《渔阳绝句十二法》,这里我再简单整理一遍。

《渔洋绝句十二法》 上部,以第三句为重其一:前面两句先叙述观点,第三句再用否定词连接。

如:《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其二: 前面两句先说当下之事,三句写旧事承接,可以年来、忆、记等词。

例:《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其三:前面两句先叙事作铺垫,第三句再转折,用连词衔接起来。

例: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其四:三句作问,四句回答。

例:《落凤坡吊庞士元》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其五:今昔对比,前两句先说旧事,三句说今事,可以而今、此日等词转接。

例: 《汉州纪梦》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其六:这点是此法的精髓,比较难把握。

前面两句先虚写情或景,三句再以转述人事写实,四句再由实转虚。

例: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其七:前面两句先写景,三句再加议论,可以“好到、好是、分明”等词连接。

例: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渔阳绝句十二法》下部,以第四句为重其八:四句作反问。

例: 《樊圻画》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其九:前面三句全部写景,第四句再联系自身。

例: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其十:三句用转折词,如“而今、当时、只是”等词,呼应第四句的否定词。

例: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其十一:前三句全部写今事或景,四句联系自身,用侧面描写追忆往昔。

例: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其十二:这点与其他句法不同,主要是通过对偶的形式增加观赏性,也可以用当句对(如:昨夜星辰昨夜风)。

例: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写诗为什么要有章法?其实,写诗就如同写文章一样,都有写作目的。

而绝句字数有限,所以更要求一气呵成。

没有章法的诗词,意境是不连贯的。

通过前人的总结,可以学习更多的章法技巧,而不单单只用白描。

以上就是我的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由于笔者目前正开办《大家玩对联》系列栏目,每天都会产生些许绝句,因此很有必要与友友们分享一下我对绝句的认识。

绝句应如何定义?古往今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两种比较有名:一是绝句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取而来。

就是一首七律能截成两首七绝,一首五律能截成两首五绝,也可从长律中截取而来。

第二种说法我认为比较让人信服:一句为句,两句为联,两联为诗。

绝句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的诗!事实也如此,两句为联,就能构成一架独轮车,摇摇晃晃推着跑;两联便能构成一架平板车,稳稳当当推着跑。

诞生于先秦时代的《d歌》,我认为也是最早绝句的雏形: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八个字,便描绘出原始人类狩猎文明的生活劳动情景。

在律诗出现以前,也已有了五言绝句,如汉无名氏:遥遥天无柱,流飘萍无根。

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

那绝句究竟应该如何架构呢?绝句就首联尾联,去了首就是尾,去了尾便是头,因此必须简洁,也就没有起承转合之说。

要说‘’起‘’还是有的,唐代五绝占绝句多数,而首联对仗的又占了绝大多数。

所以‘’起‘’,就得以对仗开始。

对仗句其实就是一种‘’比兴‘’修辞手法,为中华文化所独有。

宋代大儒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前面说的《d歌》就有这方面特征,基本上也是两个对偶句。

这其实与中华传统哲学阴阳五行、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有关,认识一个事物,必须从两方面看,才能正确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联对仗比兴出白日远山、黄河海流这幅宏大图景,后联更得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伟大哲理。

当然,这首五绝有些特殊,不仅首联对仗,尾联也是对仗的。

一般说来,尾联对仗的话,全诗很难收得住,会给人一种没说清楚的感觉。

这首五绝因饱含哲理,给人一种意境深远,引人沉思的感觉。

又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首五绝就很能代表五绝如何架构的问题,首联比兴开始,描写一个少小离家,远离故土,身居深宫二十年的白头宫女的悲哀。

第三句算是承转,一曲故乡小调,不禁热泪双流。

第四句便完美收官。

当然,绝句应如何架构,完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你的诗能产生美感,引人共鸣,打动读者,怎么来都可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068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3
下一篇 2022-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