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第1张

建安风骨 如何理解历史上的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风骨遒劲、刚健有力、旗帜鲜明著称,故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

“风骨”是什么?“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词典有两种解释:1.指诗文书画 雄健有力的风格、气派。

2.指人的品格。

含有刚强的意思。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 *** 父子(曹 *** 、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楨、应瑒、阮瑀)所作之诗赋,世谓之建安体。

风骨遒上,最饶古气。

”亦称“建安风格”。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却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南朝齐梁时,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

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有很强地表现力和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

因此刘勰认为: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要求诗文要以述情为基础,语言精练,用词朗健,须言之有物,有表现力。

并不是过分追求华丽辞藻、文风奢靡。

建安时期,政治紊乱、社会动荡,文学却一改汉代颓势,大放异彩。

建安文学与两汉文学相比,有着自己成就和特色。

首先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特长,比较切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三国初年社会情况,真实再现那个时期的生活;其次,建安作家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对社会动荡、百姓流离有亲眼发现,他们不仅是乱世的悲歌者,而且更是国家统一的追求者。

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意志,抒发感情,有一股进取精神;第三,建安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树立和开展了文学批评的优良学风和光辉榜样;建安时期是对前代文体重要改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用字、造句、立意、抒情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改善和蜕变,因此,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并从内容和形势上加以变革。

它的独特风格成为后世文学所推崇、效法的典范。

【后附】 “曹 *** 父子”,曹 *** :(155—220年)即魏武帝。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丕:(187--226年),即魏文帝。

曹 *** 次子,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 *** 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建安七子”,孔融:(153-208年) 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 *** 所用。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陈琳:(? -- 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江都)人,后来为曹 *** 所用。

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

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

徐干:(171-217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

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阮瑀 (?-212)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

和陈琳同为曹 *** 章表书记官。

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

曹 *** 父子的掾属、典籍官。

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

曹 *** 时期的丞相掾属。

曹丕时期贬为小吏。

历史背景要理解建安风骨,首先得先知道,什么是建安文学,及它繁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建安是东汉献帝(196-210)的年号,这时期和魏初一段时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出现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王粲等七子为羽翼的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历史上一般称为“建安文学”。

它的兴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光和七年,兴起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豪强军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纷纷拥兵割据,展开了长期混战。

建安十二五年,曹丕代汉,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样的长期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灾难,繁荣的中原变成了“白骨蔽原野”的废墟。

在军阀中,曹 *** 在董卓大乱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了北方,成了北方实际统治者。

许多身经战乱而又有志于天下统一事业的文士都纷纷投奔到他的幕下。

而曹 *** 本身也是改造文章的师祖,从而造就了一个“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什么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的是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都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目击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为国家统一做一番事业的抱负。

因此,它们的诗歌中,许多篇章都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的现实,表现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这种同情人民疾苦,用民歌的调子慷慨悲凉地反映现实,表现作家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的诗歌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有哪些作品这种诗歌风格,在曹 *** 的作品中表现得最充分。

例如《蒿里行》和《短歌行》。

前者写袁绍、袁术等各路军阀,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相互残杀给社会造成的灾难。

后者抒发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建的感慨。

这种诗歌的风格,在曹植的《送应氏》、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052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