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式

席勒式,第1张

席勒式 现代诗歌还有救么?你怎么看?

写确实是伪命题,现代诗歌在经济发展的发熔炉里自然会焕发她应有的光彩,其实好诗还是有很多,前提是你得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不是光盯住只盯着古体和现代体的形式区别不放,这就显得浅薄了。

现代诗歌的兴盛期已经到来!在书写性诗歌寂寞冷清的同时,群众性文化活动与诗结缘已成趋势。

这种形势,必然要求诗人们不能再据守一隅,作"内心的孤独与深入",而应当感时应世,积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关切天下兴亡和忧患国计民生的优良传统,促进新诗的发展。

诗人们应有把握历史机遇的敏锐思想和相应的文化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界有识之士及时提出了诗的现实关注的命题,这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是具有远见的。

→应当认识到:关注现实是以新的时代理念为基础的,而不是旧有文艺观念在回退。

在人们记忆犹新的相当一段时期,诗曾经作为"文以载道"的工具,成为"席勒式单纯的政治传声筒",丧失了自己的艺术品格,受到人们的普遍批评和历史的否定。

改革开放后,这种不正常的情势得到根本扭转,但远离生活、疏离现实、注重内省、无关痛痒的极端化反叛,又成为新诗自我封闭的"现代病"而迷误至今。

因此,重倡新诗的现实关注,是历史的进步,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层次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为。

→关注现实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诗歌的主流传统精神是积极用世的,其艺术特征是抒情的。

在中国古代,诗人们往往都有高远的政治抱负和有所作为于社会的进取精神。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李白的咏志。

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恐怕也不仅仅是杜甫的政治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显然也不仅仅是屈原的情感忧患。

无论是风、雅、颂,还是"三吏""三别",无论是治世之音还是乱世之音,千姿百态的中国诗歌的艺术成就,因其与社会生活血肉相连而生动无比。

就新诗80余年的历史而言,以郭沫若《凤凰涅槃》为代表的作品,体现了五四思想解放的文化精神。

而脍炙人口的巜再别康桥》、巜雨巷》等,也体现了新诗发仞之初的抒情的美学特征。

新时期诗歌中,那些呼唤思想解放,呼唤时代变革,呼唤科学与民主,破旧立新,具有深刻现实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的力作,也无不以情绪宣泄为主要艺术表现,形成新诗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阶段性历史成就。

→当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应是"以人为本"。

看重人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话语权等,尊重人性需求的方方面面。

这与社会发展、社会分配、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密切关联的。

这就要求诗人要关注时代变迁,洞察社会心理,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更为博大的胸怀,从而捕捉诗意现实,书写血肉人生,与时代和人民亲近。

而不宜过于自恋,在因袭的话语套路中进行个人化写作。

(未完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063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