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逢胜饯

躬逢胜饯,第1张

躬逢胜饯 王勃锋芒早露,为何惝怳惊悸?

王勃,六岁就能作诗,九岁就给颜籀《汉书注》挑出错误,十二岁就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十四岁就给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自荐信、直陈己见,十六岁成为了朝廷年龄最小的命官,授职朝散郎。

当你束发为髻、志学之年,还在想办法跟父母要装备的时候,隔壁老王家的同龄人,已经在和皇帝讨论民生了,那是个有宿慧的人,就是祖辈的智慧全都遗传给他了。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的王勃,家里满是证书,各种奖状多到墙都贴不下,一举成名天下闻,风头无两,真可谓锋芒早露,春风得意。

他登上了人生之巅,开始鸟瞰大家,虽有人说,出名要趁早,大器要早成,但他年少却不知道开局即巅峰、谁又能一直在巅峰的道理。

作为被唐高宗捧为“初唐四杰”首位的红人,又是皇子沛王的伴读,王勃有些飘飘然,殊不知,做人不能飘、飘了要挨刀;自从王勃傍上了皇二代,天天跟着一群飞鹰斗鸡的小皇子们,好不快活。

有一天,沛王和英王两个人玩斗鸡,鸡还没斗咋样,这小哥俩打起来了,王勃劝沛王,你别着急,我写篇文章,来气气英王。

于是,“檄英王鸡”一挥而就,因为文采过人,遍及长安城。

本来李贤、李显两个小孩子只是斗鸡玩急眼了,不大工夫,他们就会和好的,然王勃却把这斗鸡骈文写成了双方交锋的战书,“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意思是一山不容二虎。

这分明就是挑事,文章很快传到了唐高宗那里,肺都要气炸,他爹李世民弑兄屠弟、逼父退位的场景历历在目,自己坐上皇位也是经过了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的相斗,这是有意在刺激皇上的敏感神经,被高宗李治怒逐出府,离开长安城。

这件事情,对于心高气傲的王勃来说,只是初尝教训,从小他就饱览六经,博学多才,现在他从皇家红人、气势烜赫一时,变成了路人甲、仕途毁于一旦,都是因为帮沛王助兴的一篇文章,害得十八岁年纪,来到巴蜀。

王勃高开低走的人生,这才刚刚开始,后来他通过朋友关系,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职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事,偷偷跑了出来,他心眼好,将罪犯私藏,又怕走漏风声,便将曹达咔嚓了,其实这是嫉妒王勃的别有用心之人,给王勃设置的圈套。

王勃虽是学习上的巨人,却是生活上的矮子,天才少年成了杀人犯,被打入大牢,等待问斩。

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由死刑犯改判成监禁三年,捡回了一条命,但他爹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受到牵连,被贬到了荒蛮之地,为交趾县令。

王勃出狱一年后,想复出当官,却细思极恐,人家当官、那是发大财,我这做官、可是要小命,太吓人了,视宦海为畏途;父亲远谪南荒之外,“辱亲可谓深矣”,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带着内疚和自责的心情,找我爸赔不是去。

当他路过南昌城时,正好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的滕王阁竣工现场剪彩,恰逢重阳节,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还邀请来了舞姬乐师,那是美女如云、美腿如林;听说落魄才子王勃路过此地,必须请到场,不管咋说,毕竟也曾是京城名人。

其实,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自己女婿孟学士的才学,想借此机会推女婿出道,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了一篇盛赞滕王阁的序文,倒背如流,到时期说是即兴创作,再经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这架势,这流量,想捧谁,谁就火,一切都按计划在推进中。

众多宾朋落座之后,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位为这次盛会作序,说今天佳节逢盛世,有谁愿意作文以记之啊?大家知道他的用意,都推辞不写,有人附和说,此情此景,我真想吟诗一首,怎奈才疏学浅,还是一边凉快去吧。

接下来就该轮到阎都督女婿出来炫耀文采的环节,一气呵成,纷纷鼓掌求签名,这事就算办妥了。

此时此刻,一个声音传来,小人姓王,虽然我不才,但愿意献丑,以谢大人盛情款待。

大伙回头看这人是谁呀?怎么这么不识趣?可阎都督之前的话都说出口了,也不能不让人家作文。

阎都督心想,我女婿的那篇文章,都准备好长时间了,你这会工夫能整出啥好文章来?今日有你小子垫底,我女婿这事又要上一个档次。

王勃一手端着酒,一手拿起笔,他想起自己出道太早、不谙世事,渴望功名、希望济世,稍稍安稳、又私藏罪犯而畏罪杀人,结果小命差点丢了,身犯重罪,连累父亲,枉为人子。

这一刻,他恍然大悟,只有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才皆是文章,认清残酷无情的现实,遭受社会的鞭打,那是理所当然的,正愁没有地方表露自己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呢。

在深刻剖析了自己的过往之后,王勃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火辣辣的从丹田升起,他实在是憋不住了,赶紧对客 *** 觚:“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周围的宾客,开始窃窃私语,不落俗套,气势高卓啊,掌声响起来。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哥们的文章,骈俪藻饰,辞采华实,行思缜密啊;阎都督坐不住了,我这小地方今天要出千古名篇。

王勃文思泉涌,根本停不下来,经典句子不断往外喷:“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运用典故、简练含蓄,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大家掌声再热烈一些。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满座宾客,先是大惊,再掌声雷动,一篇千古骈文,就此诞生。

阎都督喜出望外,今天是个好日子,我这可是积了八辈子的德,他女婿在旁边挤眉弄眼,岳父还有我呢,“你也一边凉快去吧”。

阎都督感叹原创不易,必须点赞,让人拿来了家里上好的东西,“这些东西你拿着,你不拿就是看不起我!”文章一出,火得劲爆,很快就传到了唐高宗那里,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现在王勃于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答道,皇上,王勃写完这篇文章,就去看他爹了,据说他因惝怳惊悸,返回途中又因遭遇南海风急浪高,不幸溺水,已不在人世。

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啊!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王勃的这首诗,写尽了世间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的解读,成为生命的绝唱。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父亲,看到父亲生活窘迫的样子,内心备受煎熬,失意失望而伤感懊恼,引发心脏神经官能症,不慎溺水,魂失南海,天妒英才,令人惋惜!

世事洞达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间万事,若非亲历,其过程细节,总容易被忽略。

后人看前人,旁观者看当局者,近乎洞若观火,因为去掉了整个过程的感性体验,只留下逻辑和理性。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以迁之博洽,竟不能以智自全。

在班固看来,司马迁学问品格俱全,却没有吸取历史教训,而保全自身。

然颇具戏剧性的是,班固看到了司马迁“不能以智自全”,自己同样也是不能自全;更令人惊奇的是,范晔在《后汉书》中同样为班固惋叹,明明看到了司马迁的下场,自己却在同一个地方又跌倒了。

但历史偏偏走不出这样一个怪圈,后人总难免一次次重复前人走过的曲折和泥泞,范晔后来也是在同样的问题上跌倒了。

文人的命运,拗不过时代大潮的冲击,也受各自性格的驱动。

文章如何写,写成什么模样,大抵避不开作者的年龄、个性、志趣、气质、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制约。

一般的写作,不是写新闻报道,如果太过追求细节的真实可考,那就自缚手脚了。

写作是一种纯主观的精神活动,唯抒情达意、痛快淋漓而已。

苏轼在殿试的作文中,竟然杜撰了尧帝为显宽仁接连三次免除一人死罪的故事,让主考官欧阳修大跌眼镜。

即便是以严正而编修的史书,也不能处处臻于信而有据,鲁迅说,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国立则修史,写啥不写啥,怎么写,是由得天下者决定的。

斯大林说,胜利者是不应受到审判的。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不能轻易与真实的历史划上等号。

当读史时,对于史家笔下的东西是要存个心眼的。

王勃惝怳惊悸,不慎溺水,已经被人救起,他的死因,实在是让人感到蹊跷,就连判案专家狄仁杰都望而却步,不敢调查。

二十多年后,英王李显成为唐中宗,也就是武则天的儿子;又过了几十年,杜甫说:初唐四杰,被守旧文人讥笑,他们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

也就是说,王勃《檄英王鸡》、《滕王阁序》等文章,在这些守旧文人的眼里,写得都不好,明摆着是在拍武则天及李显的马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17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