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倍型

单倍型,第1张

单倍型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是怎样确定人类迁徙路线图的?

分子人类学是最近才兴起的学说,涉及很多生物学的知识,上海的复旦大学走在了这个学说的尖端,从2005年开始迅猛发展,在中国形成一个专业的学科。

分子人类学主要的优势是能科学地解释人类的形成、民族的起源。

基因是不会说谎的,即使你改变了民族身份,但是基因还是可以完整保留你的根源,你的祖先来源。

所以,研究分子学的态度是,事实是怎样我们就承认怎样,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

基因不但对民族有影响,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祖先给予的基因,人作出的一些潜意识的决定其实都和基因有关。

而且,人先天的长相、寿命、身高、气质等,早都被基因编程好了,所以说基因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的基因在生存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人们俗称为天赋,有些东西是后天没法拟补的。

入正题。

话说东亚最出现的现代人类,是老亚洲人

他们的Y染色体属于C系的,肤色为棕色,当今不存在纯种的棕色人了,因为他们是喜欢融合的种群,已经融合到别的种群里去了。

C系人群在六万年前出现在东亚南部,他们的特点是喜欢吃海鲜,以捕鱼为生,他们沿着海边迁徙而来,是一支渔猎的族群。

C系人群喜欢吃海洋高蛋白的食物,他们在海岸线上迁徙发展,他们的主力从南亚的岛屿出发,最终走到了澳大利亚。

日后他们对华夏的影响接近10%,他们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方,尤其是东北。

在现代的中国,C系留下了主要的C3南支,详情见后文。

C系男人相对应的母系线粒体是古老的M系,M在东亚人的母系中,大约占了60%,包括殷墟的女性,测出是D5为主,D5属于M系下游的分支。

(具体看汉族母系基因修订版: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MDg0NDYzMQ==&mid=2247483685&idx=1&sn=fa13c20723a4508dd4829a99be9914df&chksm=fb33b61dcc443f0bac8004b73ac7b73fe04fe6887a00f3dc37ef848a7a25290956a0ed16f32f#rd)另外还有一批Y染色体属于D系的“矮黑人”,他们和C系人群同时来到中国。

矮黑人的话,顾名思义,他们的外形是相对的又矮又黑。

日后他们对华夏的影响不到2%,比C系更少,在中国北方,他们被灭绝得差不多了。

当今最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矮黑人在中国也有后代,主要形成了氐族。

和C系人不同的是,氐族现今是从事农业的,他们住在内陆地区,活动范围大致在甘肃、陕西、四川。

氐族在现代已经融合进藏族了。

C、D系都属于古亚洲人,比新亚洲人O、N系更早出现在中国,但是C、D系的文化程度比较落后,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文明。

时间:二万年前,冰河盛期地点:云南人物:O系人群在二万年前,冰河的末次极盛期,海平面达到最低,大陆架露出水面。

新亚洲人开始陆续出现在云南,他们就是O系的人群。

虽然老亚洲人比较早出现在中国,但老亚洲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大,中国真正的主人是O系人群,他们后来形成华夏族,在现代汉族中占了八成的比例。

他们自南向北扩张,兵分三路:第一路走沿海,第二路走丘陵,第三路走高原。

第三路高原的生存条件最艰苦,所以走这一路的人数最少。

但是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走最艰苦的路的人,反而是日后成就最高的,他们成为了华夏的主体。

此是后话。

走沿海的人群是从广西进入的,率先形成了O1系的百越(包括壮侗)部落。

百越沿着海边发展,大约是沿着C系的路线,最终发展出灿烂的良渚文化。

百越在八千年前就到了上海,为良渚文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百越的语言是古越语,是侗泰语的前身。

百越的父系是O1a-M119基因,日后他们父系占汉族的10%,母系是线粒体B,B属于N系下游的分支。

今天浙江人的母系血缘,是受到百越影响的。

B4占漢族的10%左右。

B5占4%左右,南方多於北方。

B4'5:('号表示並列)百越在路上又分出了一支队伍,大约走到了广西,一支队伍决定走丘陵,这支人群从湖南北上,形成了O2系的百濮部落(古代苗瑶系的前身),百濮在开创了位于重庆的大溪文化。

根据史料记载,百濮当时的特产是大象、犀牛、孔雀。

古苗瑶部落是百濮向华夏族群进化的过渡产物。

百濮使用的南亚语系,是古苗瑶语的前身,他们的特征基因是O2-M268,以后占到汉族的9%。

(注:由于复旦人类学发现O1,O2有亲缘的关系,最新名称已经将二者合并,原O1改为O1a,O2改为O1b。

文中还是沿用旧的名称)另一方面,走西北的人群沿着四川走到了青藏高原,最终进化成O3系的人群,O3系担当着华夏族的主角。

这个族群是汉族和藏族、古羌族的共同祖先,就是说汉藏是同源的,两者都说一种古汉藏语系的语言,他们在5000年前才分了家。

当然,也不是所有O3系的人群都走西北,他们有一支从华中走到了山东,O3系也是分出了两条路线,但走山东路线的人相对少一些。

这些从云南北上的O系人群,他们的体质随着地理气候而开始发生变化。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头颅比较圆,额头有些前突。

到了高原之后,为了适应环境。

他们面型变得更狭长,鼻梁变得挺拔,不再是阔鼻大嘴的南亚类型。

O系人群最终占领了古亚洲人的土地,并逐步击败了古亚洲人C、D系。

他们之所以能超越古亚洲人,是因为他们会灵活地使用工具,有更好的狩猎能力,有了猎食的优势,导致他们人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古亚洲人,然后又因为 O系人群不断升级,发展出高级的农耕文明,最终轻易地打败了古亚洲人。

我对此是真不懂,答不了!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19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