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英文

在之前的英文,第1张

在之前的英文 一直没想明白,在最早的时候,汉语和英语是怎么翻译的呢?

你想学哪国的需要文字你现在就到那个国家去居住,和外国人交流久了就知道同一句话,一件东西怎么说叫什么,慢慢的就同时会两国的语言文字了。

开始就这么办的…很简单

汉语和英语之间最早的翻译,民间和学界各有不同。

【民间】近代上海有些人被称为“露天通事”,是早期天然的“翻译官”。

1887年,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写到:“洋船水物登岸,人地生疏。

有曾习西语无业之人,沿江守候,跟随指引。

遇有买卖则代论价值,于中取利。

因衣多露肘,无室无家,故以‘露天通事’名之。

”当时是光绪年间,闭关锁国的大清朝已经在上海等地打开国门。

西方人在当地生活或开展经济活动,有交流的需要,就产生了这样一类人。

他们外语水平也没有多高,借住手势和简单的词语,勉强能够沟通,成为当时的翻译、导游。

他们经济水平不高,社会地位不高,手肘等磨损部位的衣服经常是破的,当地人起了个“露天通事”的绰号。

从这些“露天通事”的翻译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翻译”就是在两种语言需要沟通的时候,自然产生的,最初并不能准确交流,多用手势,在沟通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对方语言,完善“翻译”。

【官方和学界】其实,我国翻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从汉代开始,佛经逐渐传入中国,佛经译者在“译”字前加“翻”,成为“翻译”一词。

自汉至宋代,一千多年间,翻译逐渐成熟,晋代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主张。

而在佛经方面翻译水平最高的就是唐玄奘了。

明代末期,西学东渐,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

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末,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大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剧烈冲剂。

救亡图存的有识之士从翻译着手,严复《天演论》之类的翻译书籍层出不穷。

西方文本经过日本翻译,中国学者又从日文翻译成中文。

随着中国学生留学,学英文的人越来越多,才渐渐有了直译英文的书。

我是弦小闲,专注文化领域创作,我很努力,请关注点赞鼓励一下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27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