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和热水放冰箱哪个先结冰

冷水和热水放冰箱哪个先结冰,第1张

冷水热水放冰箱哪个先结冰 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冰箱,哪个先结冰?有何依据?

我先说题主所提出问题存在的问题:水是纯净水吗?如果是纯净水,答案是可能不结冰!纯净水在零下几十度都可以不结冰,这叫过冷水。

过冷水既有实验证据也有理论依据。

水要结冰,首先要形成结晶核,没有结晶核是不能结冰的。

可是结晶核是能溶解于水的,而要想让结晶核不溶解到水里,就得保证温度足够低或者水里混有其他物质,导致结晶核能析出,从而使水结冰能顺利进行下去。

但是如果温度不是很低(即便零度也不是很低的温度,它比绝对零度高出二百多度)也没有杂质,那么过冷水就会出现。

与过冷水类似的还有过饱和溶液、过饱和蒸汽等。

现在考虑水里有少量杂质,而且要求在冰箱里放置位置得基本一致(否则因为靠近冰箱冷却管的距离不同而导致冷却速率不同,那就完全不知结果如何了),那么按照牛顿冷却定律,必定是冷水先结冰,因为冷水更接近水的冰点,而热水需要先冷却后结冰,故冷水先结冰。

注意,这个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一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会有反例。

这个反例是一个非洲老兄提出来的,叫姆潘巴效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姆潘巴发现,在同等容器、同等质量、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

注意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不能太大,否则该效应不会发生。

其实培根、笛卡尔早在几百年前就提出了该效应,只是没有被人们重视,因此这项殊荣就落在了这位锲而不舍的黑人老兄身上了。

但是,强调一点,该效应到今天为止都没有被物理学所彻底解释,但是已经有一些很重要的结果被发现了。

比如说韩国的研究学者发现是在特殊条件下,温度为20摄氏度时候水也可以结冰。

也就是说,水的冰点不是像传统热力学认为的那样,而是可以随条件改变的变数。

还有的人根据姆潘巴的描述,设想一些可能的解释,但是这些解释还是不太具有说服力。

总之,姆潘巴效应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谜团。

总的来说,题主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因为题主可以用自家的冰箱和冷水、热水去做实验啊。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冰箱,哪个先结冰?有何依据?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肯定是冷水先结冰。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这么简单,早在1461年,物理学家乔瓦尼.马利亚尼(Giovanni Marliani)就已经明确地指出,在有的时候,热水可以比冷水更快地结冰,但这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

让科学界真正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是一位名为伊拉斯特.姆潘巴(Erasto Mpemba)的学生,1963年,姆潘巴在自制冰淇淋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种现象,但当他将这个发现告诉了他的老师和同学时,却没有人相信他。

不甘心的姆潘巴又想办法找到了物理学家丹尼斯.奥斯本(Denis Osborne),后者虽然也不大相信,但为了鼓励姆潘巴的求知精神,他还是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实验结果显示了姆潘巴观测到的现象真的存在,在有的时候,热水可以比冷水更快地结冰。

(两人在2013年的合影,右边是姆潘巴)1969年,丹尼斯.奥斯本和伊拉斯特.姆潘巴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地描述了这种有违常理的现象,不久以后,科学界正式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潘巴现象”(Mpemba Effect)。

这就意味着,在我们把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进冰箱之后,有可能是热的那杯水先结冰。

那么这是什么原理呢?对此人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比较主流的解释。

水里溶解的气体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较冷的水总是会溶解更多的气体,而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分子会使它周围的水分子排列得更加紧密,这就抑制了水的对流,进而使较冷的水比热水更慢地结冰。

蒸发的影响热水会因为蒸发而损失质量,并且在蒸发过程中热水的热量将会更快地散发出去,更小的质量加上更快的散热速度,就可能让热水可以比冷水更快地结冰。

热梯度问题在我们把一杯水放进冰箱之后,杯子里的水的降温幅度并不是均匀的,具体表现在靠近杯壁的水将会迅速降温,但其内部的水温下降幅度却很小,于是这两者之间的温度将产生了差异,从而形成了一个热梯度,这有利于水的对流。

在不断冷却的过程中,这种热梯度将会一直存在,并且温度越高的水热梯度就越大,其内部的对流就会更强,所以热水就比冷水冷却得要快一些,而当热水的温度降到与同时放入的冷水一致时,其内部的对流依然比冷水激烈(类似惯性效果),并因此而比冷水更快地结冰。

过冷水水结冰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第二是必须存在晶核。

这个晶核是指水在开始结晶时所必需的固体微粒,它可以是水中的杂质,也可以依靠外部能量在水中自发生成。

因此可以说,在水中不存在杂质,并且没有受到外部能量影响的情况下,水就可以在零摄氏度以下保持液态,这种水就被称为过冷水。

(图为过冷水受外部能量影响后迅速结冰)需要注意的是,在水中杂质极少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形成过冷水,这种过冷水需要在更低的温度下才能结冰,有实验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冷水的过冷温度总是比热水的低。

比如说如果冷水需要零下8摄氏度才能结冰,而热水只需要零下2摄氏度,那么当冷水和热水的温度都降到零下2摄氏度的时候,热水就算结冰,而冷则会继续保持液态。

甚至在相同时间内,冷的温度已降至零下7摄氏度,而热水才刚刚降到零下2度,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冷水的温度更低,但热水结冰的速度还是更快。

分子层面的解释单个的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组成,简单地讲,“共价键”就是两个或多个的原子之间通过共用外层电子而形成的化学结构,而由于共用电子呆在氧原子的这一头的时间,要比呆在氢原子这一头的要多很多,因此总体上水分子的氧原子这一头表现为带负电荷,而氢原子这一头则带正电荷。

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水分子之间就会相互吸引,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氢键”,科学家发现温度的高低会影响液态水中的“共价键”和“氢键”的长度,即热水的“氢键”比冷水的更长,而“共价键”则会比冷水更短。

也就是说,水分子内的“共价键”会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长,同时水分子间的“氢键”则会变短,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其实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并且随着降温过程的持续,这个放能的速度将以指数级的形式增加。

在我们把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进冰箱之后,由于热水的“氢键”更长、“共价键”更短,因此这杯热水放能的初始值就比冷水高,所以说在相同的时间里,热水释放能量的速度会超过冷水,其结冰的速度也就更快。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所有的解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要么不能解释所有已观测到的“姆潘巴现象”,要么就是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因此可以说,就目前来看“姆潘巴现象”仍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科学谜题。

回答完毕,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281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