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1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何理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第二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光读书而不去作一番深入思考就会感到茫然无所知,而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学习,也仍然解决不了疑问。

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在教导弟子如何学习的方法论,也就是学与思的辩证法。

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向题呢?他提出了学习与思考是相互依存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有机地给合在一起,不能互相分离的。

的确,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日常中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机械的、教条式地去读书,一味呆板被动地接受别人所灌输的知识,而自己从不动脑筋去认真思考问题的真伪、弄明白它的原理和真谛,这样是很难学到真正适用的学问和知识的,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当然,那此整日在那里胡思乱想,异想天开,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式的空想,而不去学习探求解决问题出路的方式方法,也是徒劳无益的。

所以我们应该要做到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读活书,做到举一返三,把所学到的知识经过象牛反刍那样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得到学以致用的智慧。

这句话是《论语.为政篇》的内容,原文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意为迷惑、糊涂;“殆”,是疑惑、危险的意思。

还有一种解释是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本章的解释是这样的,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产生疑惑(或者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是这样注释的,“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

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意思就是如果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通过思考去理解、感悟,也就是“不求诸心”,只能是昏昏然无所得,也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至于“思而不学则殆”,首先对于“学”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是学,还要包括习,就象《学而篇》第一章的内容“学而时习之”。

如果只是思考,而不通过学习和实践去验证,思想只能是始终处于比较危险的境界,也就是说随时有可能滑向错误的一边,故朱熹老夫子才会有“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的注释。

接着朱熹又引用了程颐先生的话“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可以说更深入的解释了求学的态度,不仅仅是学与思的问题,细分之下要包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不论是其中任何一方面做不到或做不好,都不能成为真正好学之士。

本章与现实更紧密的结合也可以理解成这样,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也可以引申理解为学习知识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52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