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全诗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全诗,第1张

一片冰心玉壶的全诗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心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一颗怎样的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心,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永远不变的赤子之心。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里的一句,前句描写寒雨迷蒙,水天相连的秋色里,清晨送别朋友,仿佛自己就是那孤独的楚山,黯然神伤!后一句则托言相告亲友:自己没被污染不畏谗言,一片光明磊落的冰清玉洁之心!对亲友的一片殷殷思念的纯洁赤诚之心!对未来的一片清者自清的坦然自若之心!王昌龄其人其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30岁的时候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之后又登博学宏词科,过了近十年安稳时光。

之后就被贬遇赦召回,再被贬,长安远地,远地长安,宦海里沉浮不定;最后悲惨地客死他乡。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犹以边塞诗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有的说写于他第一次被贬,有的说他第二次被贬,反正都是被贬之后,心情抑郁欲辩无言之时。

这里的辛渐,史上没有记载,又一个因为名人诗句而青史留名的幸运儿。

当时的王昌龄在贬地遇故人,请他转告远方的亲友自己的心意。

至于这份心意到底捎没捎到,那是另一个故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只是籍借诗句抒发情感而已。

从句子里带“洛阳”来看,我倾向于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八(740)年之后,他被贬岭南,任江宁丞;在赴任之前,曾滞留洛阳半年多,消积反抗。

不然,他的老家在山西,家人也可能在长安,何来洛阳之说?当然,这“洛阳”也许就是虚指,因为辛渐是洛阳人,他也只能让人家捎话洛阳;其实,他的话是对所有亲友说的。

没被污染不畏谗言,光明磊落的冰清玉洁之心“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向亲友表明被贬所诬的原因纯属无有!因为他的被贬,一次两次地,都是不明不白!没有具体的时间事件,皆原因不明。

《旧唐书》和《新唐书•文艺传》里都记载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詹才子传》里也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可《唐诗记事》里又称他“孤寂恬澹,与物无伤”!这明明就是“欲加之罪”吗?这就只能说明王昌龄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傲娇!才情高,情商低;写诗真好,当官不行。

不会说话,不会来事,不懂得人情世故;又锋芒太露,不拘小节,得罪人或遭人妒而不自知。

“冰心”,自古以来就是高洁的意象。

南北朝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西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孟郊《吊元鲁山》“冰心镜衰古,霜议清遐障”里的“冰心”,都是讲人的心清透,纯洁,率直。

另,最重要的一点是南朝刘宋时代的良吏陆徽曾说过“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陆徽一向有清名,“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

“玉壶”,玉做的壶,一般用来饮酒或喝茶。

李白的《待酒不至》里就有“玉壶系青丝,沽酒何来迟”的句子,李商隐的《深宫》里也写过“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

这是字面上的理解。

另外,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一直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里“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北齐书•元景安传》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姚崇《冰壶戒序》里“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讲的都是君子如玉一般高洁的品质,这就是玉壶的象征意义了。

“冰心”和“玉壶”的象征意义后世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省略了“壶”,沿用了“玉”的意思。

宋•张道洽就有“玉面亭亭成独立,皎皎冰心竟谁知”的诗句;金庸《书剑恩仇录》里乾隆送给陈家洛的玉佩上就刻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字样。

现在我们说某个纯真无邪的人或者某段纯净没有杂质的感情,也好说“玉一样无瑕”。

王昌龄在诗中以“冰心玉壶”自喻,是表明自己“厉志廉法、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就如同陆徽一样,没受污染,品行高尚!对亲友殷殷思念的纯洁赤诚之心王昌龄的亲人,也查不到资料,只看到说有两个弟弟,其余的没有记载;但他的朋友圈那是相当强大,都是牛人: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王之涣、岑参、李颀……简直是星光闪耀,有木有觉得晃眼睛!有这样的一帮朋友,实在值得写诗表白心迹!免得山高地远,以讹传讹被误解!“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清玉洁的心盛在冰清玉洁的壶里,我还是不求名利,性情淡泊!相信未来清者自清的坦然自若之心!王昌龄在贬地任上,还是很乐观的。

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依旧疏狂,依然故我。

他以为清者自清,总会有还清白被重视的一天。

殊不知他是太天真,这样更易授人以柄。

要是他知道他后来的结局,我想他会收敛,会低调,会遮掩光芒以自保。

可那时的他还是以“冰心玉壶”的方法处世!总以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所以不久他就又被莫须有的缘由贬至龙标,李白曾为此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可惜,他们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7年王昌龄途经亳州,为闾丘晓所杀,时年六十岁。

原因依然不明,《唐才子传》里说“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看样子,他还是死在了自己的“玉壶冰心”上!“冰心玉壶”,终究为那污秽的乱世所不容。

“彩云易散琉璃碎”,太美好的东西,不被珍惜,只能淹没在世俗的风尘里。

“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真心:相信我,我还是那个我,不屑于和他们那样不堪;想念你们,我还是那个我,我们的情意依然如故;等着我,我还是那个我,回来后再把酒细说!总之,我还是冰清玉洁!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十分感谢您的阅读!谢谢啦!(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56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