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交半零落意思

知交半零落意思,第1张

知交半零落意思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如何解释其意思?

这就是一首《送别》的铜琴谱曲。

作者李叔同,何许人也?李叔同,一位民国时期最特立独行的才子。

某日,他在江边的古道凉亭外送别好友时有感而谱曲一首《送别》,不曾想,居然成了妇孺皆知的不二经曲。

李叔同,一生几经世事沧桑,从一位津门才子,到由于命运使然成为了沙门弟子、律宗高僧。

此坎坷人生过程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李叔同:经历红尘、着破红尘,半世繁华半世僧。

那谱曲《送别》何解呢?原歌曲:(节选最后一段如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释义:天涯海角之间,知心的朋友不少,有的过世了,有的仍健在。

今天的我手捧一壶浊酒在这儿庆生并快乐着,想必醉了后,晚上做梦时遇到了那些老友们又寒心。

虽然说是送别情深,但又倍感凄凉。

说明人生太短,想月圆偏生月缺,总有遗憾或感慨泣泣在心头、挥之不去。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肯定语:走么不迟疑,来时要快速,是朋友就别见外了。

总之,谱曲《送别》甚称精典,既是李叔同个人惜情珍友的表达陈述,也掺合了对于时间流失的无奈感觉。

它能留下来的更多意境,则是让后人们心存无限的遐想与顾盼!

【弘一法师的《送别》成为百年经典歌曲,他背后的创作故事却道出了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你的问答,是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词中的句子。

这首歌词作于1915年,是送别他的好友许幻园时作的。

一百多年来,这首《送别》因为歌词写得好,读来朗朗上口,已经成了经典歌曲之一。

每当人们面对别离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这首歌。

下面我跟大家讲述一下这首歌词的意思及它创作背后的故事。

经典歌曲《送别》词意的解读在回答你的歌词解读之前,让我们重温一下整个歌词的内容。

《送别》李叔同 作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歌词的大概意思,结合着歌曲的主题,就是送别。

歌词的第一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讲述的是送别友人许幻园时的情景,站在亭子旁的古道上,绿色的草地,连着碧蓝的天空。

这样的风景是天空湛蓝,芳草遍野。

但就在这样美的风景下,作者要与自己最好的朋友来一场告别会了。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什么意思呢?傍晚的风儿,吹拂着路边的柳树枝儿,远处的笛声流露出心头的伤痛,此时天色渐晚,夕阳已经落到山那边的山里去了。

这情景表述了,作者与好友依依不舍的心情,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远看他们就要隔着千山万水一般的距离了。

而你的问答想问的便是这一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句歌词在表达着什么呢?“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结合着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中最为大家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就容易理解了。

我个人的解读是,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我和知己,就这样分别零落在两个地方了。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临别之前,作者与好友许幻园借着一壶酒道尽了相聚时的快乐时光,过完了今宵我们就分开了,这是多么伤心的事实。

这一两句的歌词,其实在讲述两个人的交情,是知己般的情谊,在珍惜相聚的最后的欢乐时光的同时,还是很清醒的意识到,过完了这个良辰美景的夜晚,两个人从此就相隔天涯了。

想着这些,作者的内心就格外的伤感或忧伤。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后边的这两句,虽然是在重复前面的句子,但也在表达着作者对好友离开之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同时,又在感慨,人生最难得就是相聚在一起,但是更多现实是别离却是最多的。

当我们与自己最好的朋友、亲人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因为人生就是这样,聚一次少一次。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还能聚在一起。

所以,且行且珍惜。

这与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送别》创作背后的故事一首诗词成为经典,并流传百年,自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也有着不为人所知的创作背后感人故事。

据载,这首《送别》是李叔同在杭州第一师范担任音乐老师时,填词所创作的。

在创作它时,李叔同与他最好的“天涯五友之一”许幻园,中国近代诗人、小说家,也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有名的新派诗文界代表人物之一。

与李叔同家境相仿,许幻园也出生于富有人家,两个人在文学、艺术上惺惺相惜,互相欣赏,李叔同全家应邀来到城南草堂,与许家为邻,相处融洽。

1914年间,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突如其来的政局变幻及动荡不安的社会,最终导致许幻园家道落寞,家业所剩无几,他的发妻宋贞也早逝了。

此时的城南草堂,一片荒凉。

为了怀念许幻园的发妻宋贞,李叔同在她的遗像上也题了一首词,词文内容是这样的。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

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

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

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书生意气的许幻园,此时满怀悲愤,来到李叔同的家中,告诉李叔同他将要前往北京找袁世凯讨个说法。

在得知最好的朋友即将离开自己,又联想到许幻园不幸的遭遇,情难自禁的李叔同,在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课教员期间,填词创作了这首被后世广为传唱的《送别》,100多年来,这熟悉的旋律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他作词作曲的三部合唱《春游》,是中国近代歌曲创作史上最早的一首多声部声乐作品。

这首词写完不久之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18年正月十五,李叔同看破红尘,狠心抛下妻子,斩断尘缘,告别尘世,在杭州“虎跑”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号弘一法师。

其实,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也能读到,李叔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处于报国无门,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之中,同时又因为身边的最好朋友的家中变故,家破人亡的不幸遭遇,突然间就看到了人生无常,生离死别的痛苦。

这对于他那么决绝地出家,是很大的刺激和心理转变。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是李叔同十岁的时候所作的诗句,可见他对佛门的参透,是早有慧根埋下的。

在许幻园与李叔同重新相聚的时候,已经是在1927年的秋天。

天涯五友中的四友,即李叔同、许幻园、袁希濂、张小楼四人重聚于上海,五友中的蔡小香已去世。

他们后来的命运,也有着极为相似的归宿:许幻园、袁希濂后成为居士,张小楼也皈依佛门。

虽然没有刻意的商议,但四个人相似的选择,无不证明了,李叔同在四个人之间的极大影响,甚至是天涯五友中的最核心的人物。

然而,生死别离最终还是提前到来了。

1929年,许幻园因病离世,临终前,他嘱咐自己第二任妻子:“让儿女热爱自己的国家,像李叔同那样做事认真,待儿子长大后,学习艺术……”从许幻园临终遗言可知,他对李叔同的过人的才华与艺术水平,始终都抱着极高的欣赏。

想来,李叔同为他所作的《送别》,也是回应了许幻园真正作为知己的真挚见证。

就像鲁迅先生曾赠送瞿秋白先生的一幅对联写的那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在家国情怀面前,李叔同与许幻园,及其他三位天涯之友之间的情谊,自然也不再鲁迅先生于瞿秋白先生的知己情谊之下。

总结从《送别》这首歌词,我们了解到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当年在作这首歌词背后的故事,其实珍藏着他与尘世中天涯五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为了报效国家,倡导新文化,传授新艺术,他们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然而,现实总是格外的残酷,人生无常,生离死别,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在亲眼目睹了最好的朋友之一许幻园所遭逢的不幸家庭变故,从富有到一夜落魄的巨大反差之后,经历了别离的李叔同,也从此看破了红尘,皈依了佛门。

这首歌词不仅仅是在表达他对尘世知己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内心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和变化。

在世人不懂,家庭富有,妻子和睦,还算幸福的李叔同,为什么会抛家弃子,决绝狠心皈依到了佛门,也许这首歌词,也会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信号。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不想再为俗世的生离死别所烦扰,那就放下尘世,彻底皈依佛门,才是他最后的归宿。

在感人的心酸创作故事背后,一份难得的情谊,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

我想,这就是《送别》这首经历一百年之后,经典依然是经典,继续被大家所喜爱的原因吧。

今天的回答,就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关注,我是@西西阅读空间 创作者,对于诗词、艺术、读书、电影感兴趣的条友,欢迎关注我,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592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