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的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的翻译,第1张

春夜洛城闻笛的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大家好,我是“我爱小咪”。

很高兴与大家来聊一聊古典诗词。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仙”。

他一生写了几千首诗,流传至今的诗就有1000多首。

比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诗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的名气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仔细吟诵和品鉴,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这首诗共有四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要了解一下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公元734年写的。

这一年李白从家乡四川来到唐朝的东都洛阳旅游,欣赏美景,结交文人,喝酒聊天,好不快活。

可是游玩时间长了也就想回家了,那时候不像现在有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回家的路好漫长啊!正是在有家不能回的惆怅时期,李白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诗的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在春夜深沉的夜色中,不知从哪家的窗口传来了横吹玉笛的声音。

”这笛声一定是婉转悠扬,如泣如诉,扣人心弦,所以才打动了诗人李白的心。

因为夜色昏暗,李白分不清这笛声到底从哪家的屋子里传来,所以在诗中用了一个“暗”字,十分生动贴切。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整个洛阳城都弥漫着动人的旋律。

”这一句诗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洛阳城毕竟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啊,那么大的城市怎么可能到处都听得到笛声呢?是李白自己听笛声陶醉了,入迷了,就想象整个洛阳城的人都在听笛声。

这正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作诗风格,想象丰富,用语夸张。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意思是:“从这夜晚的笛曲中我仿佛听到了柳枝折断的声音。

”这就奇怪了,笛曲中怎么会有柳枝折断的声音呢?其实这里用了借喻的写作手法,借“折柳”这一具体的物象,来比喻亲人朋友在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要知道古人送别时喜欢折一段柳枝表达情意,其实也蛮浪漫雅致的。

诗人李白是从乐曲中听到了亲人之间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缕缕情思。

所以写了“闻折柳”这三个字。

可见李白音乐鉴赏的水平也挺高的。

第四句“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意思是:“哪个人听到这悠扬的笛曲,不会在心中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是一个反问句,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加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不仅是第四句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因为只有思念家乡的人才会从别人的笛声中听到“折柳”的惜别之情啊!只是第三句表达的思乡之情要含蓄很多。

总之《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夜中听到的悠扬笛声,运用夸张与想象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令人感动流泪,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四句话,28个字表达了丰富深刻的含义,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在回答这道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李白在写这首诗前的基本简历,便于增强对全诗表达情感的理解。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公元701年,从小聪慧好学,五岁诵六甲,十五岁时写的诗赋,就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

李白喜好剑术和游侠。

二十四岁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北到洛阳、长安,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李白希望多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曾穷愁潦倒于长安,后又滞留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就是李白在洛阳时,住在一家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而作的。

《春夜洛城闻笛》的解读,不仅是思乡这么简单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其中隐含的画外音,需要我们仔细揣摩。

起句从笛声落笔,夜深人静时,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忽然传来一曲动听的笛声。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

我理解,“暗飞”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是谁在吹笛,笛音从哪里来的;二是隐约看到了吹笛人,而自己只能在“暗处”远远地听着,显得很孤独和可怜。

因为当时诗人在洛阳滞留,这种心情通过“暗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句写缥缈的笛乐中,听到的是《折杨柳》。

为什么不写其他曲子,而是写这个曲子,也是有深意的。

其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表达出诗人离家十多年,一事无成,真是感到无限的多愁与怨忧。

所以,整首诗表面看是思乡心切,其实婉转表达了诗人求功无名的忧愁和羞愧心态,感到有点“无脸见江东父老”。

李白的思乡诗,伴随他的游历和坎坷一生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写下不少的思乡诗。

我们最熟悉的还有《静夜思》,满满的思乡情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刚远游离家一年多,在扬州旅舍写的,只是淡淡的思乡之情,没有其他隐含的意境。

接着我们再看一首《月下独酌》中的四句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首诗,是李白43岁时在长安写的。

当时他官场失意,好友相继离去,没有家人和朋友陪伴他喝酒,使他感到特别孤独,经常一个人对月独饮。

李白的孤独,不仅是生活上的孤独,更多的是灵魂上的孤独。

所以,我们分析诗人的作品,有时不能简单看字面意思,还需从隐含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786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