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的诗,第1张

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赏析?

我来回答一下,《登颧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也是千古不朽名篇,该怎么赏析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原诗及其大意《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大意是:夕阳慢慢地依偎着西山落下去了,黄河奔腾而来一直向东流去,汇入大海。

如果要看到千里以外远处的景物,恐怕还要爬上一层楼才行啊。

二、王之涣其人及其文学成就王之涣(688年-742年)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字季凌,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豪放不羁,喜击剑悲歌。

早年时曾当过冀州衡水主簿这样的小官,因受人诬谤,遂辞官而去。

后又复出担任一县尉,在任职上去世,享年56岁。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特别善于写文章和诗,而诗则独钟情于五言诗。

他的许多诗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可谓是家喻户晓。

他与高适、王昌龄等交往甚密,常相互唱和。

他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热情洋溢,大气磅礴,意境开阔,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现流传下来的仅六首诗,其代表作有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三、写作背景王之涣年轻的时候做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没多久就遭人诬陷而罢官。

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从此就开始了一段访友漫游的生活。

在漫游途中他写了这首诗,当时他大约三十五岁左右。

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永济县,只有三层,前面对着中条山,黄河从旁流过。

因为传说中常有鹳雀在此停留,因此得名。

四、具体赏析这首诗是千古名篇,句句都是经典,历来关于此诗的赏析有很多,我只简单地谈一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

“白日依山尽”句。

夕阳依偎着西山慢慢地落下去了。

这句话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蕴含的意义却很多。

太阳快要落山了,热力值大为减弱,已经不是耀眼的金黄色了,变成了不太刺眼的白色;“依”字赋予白日以感情,好像恋恋不舍的样子,“尽”字写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慢慢落山,直到看不到。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画面感。

“黄河入海流”句。

收回目光,看那奔腾不息的黄河从远处而来,从楼旁经过,又咆啸着向东汹涌而去,最终汇入东海。

这句话描写的视野是从西边到近前再到东边,黄河流淌写的是实,入海流写的也是实,不过对于作者来说,这不是他所能看到的,是他想像的,所以在这儿应该为虚,一实一虚给人以无限的空间感 。

“欲穷千里目”句。

黄河落日,是这样的壮观美妙,让人心阔神怡,但是我还意犹未尽啊,是不是再攀登上一层楼,就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更加壮阔的美景呢。

这句话是承前两句的兴致,而希望有更大的收获,登楼必有收获,收获了就要乘兴再登一层楼啊。

“更上一层楼”句。

再爬上一层楼吧,那么我的视野就更加开放了,就看得更远了,说不定千里以外的美景都可以看得到呢。

这句话既是对前句的一个照应,一个顺承,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衔接;也是在说明一个哲理,登高望远啊。

人生也是如此啊,只有格调高了,生活的追求和品位自然就会与众不同的。

这句和前面的一句,写得非常自然,既是对前面写景的深化,又说出了一人生哲理。

寓理于情,寓理于景,自然而不露痕迹。

此诗两联均对仗,语言直白,似不事雕饰而凝炼,句句皆为佳句,皆为名言,流传千古而不朽。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交流讨论!如果喜欢就请点赞,请关注头条号;0红旗漫卷0,谢谢!图片来自于网络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写作技法上,这首诗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写法,全篇使用对仗。

对仗在绝句中本来是很少用的,因为绝句只有四句,四句之中要起承转合,而对仗通常两句的意义是并列的,用了对仗就不利于收束诗意。

不过,这首诗却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全诗皆对,却不显雕琢呆板。

原因就在于第二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但意义却不是并列而是贯通的,所以没有对仗的痕迹。

可见,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十分成熟。

思想感情上,这首诗蕴含了一种阔大的人生境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大阳落山,是在西方,黄河入海,是在东方,诗人由西方望到东方,是想将世间所有的景致都览于目下。

“黄河入海流”,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能看到黄河入海吗?显然不能, 他只能看到鹳雀楼下滚滚的黄河,“入海流”已经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胸中的虚景。

这一句浑然不觉间由现实的景致进入了诗人内心的气象,诗人不紧目尽天涯,而且胸含天下。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眼前是茫茫的天地,胸中激荡着广阔的宇宙。

那么诗人满足了吗?显然没有,越是眼界开阔胸襟浩大的人,就越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美好的景致我们没有看到,还有太多奇妙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所以,诗人还想看到更多的东西,因此只有不断地再上一层楼。

再一解。

“白日依山尽”,夕阳西下,一天即将过去,这是时间的流逝,任何个体都如同这一天,都会消亡。

“黄河入海流”,但黄河自古而今,都在奔流,这是时间的永恒。

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中不过一瞬,人的一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一朵浪花。

那么,个体如何对抗世界?瞬间如何面对永恒?就惟有这不断阔进取的精神,不断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断地去欣赏更美好的景致。

用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对抗时间的流逝,去面对世界的浩大。

对抗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阔大。

三才者,天地人,人为什么对与天地并立,不就是因为人内心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么?诗人由外界广阔雄浑的景致进入包容万物的心胸,再提升到开阔进取的人生体悟,这种面对天地万物时阔大的人生境界,才是这首诗千百年在震撼人心的内在力量。

答者:谢小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834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