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怎么读

蒙恬怎么读,第1张

蒙恬怎么读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 *** 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苏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后终于轮到蒙恬了,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宣诏道:“君之过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其赐毒酒以死。

”将死之刻,蒙恬突然变得无比平静起来,他没有激动,也没有震怒,而是语调舒缓的跟使者讲起故事来: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临死前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周成王托孤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

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轨之人趁政局不稳造反,就用筐背着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叛乱、稳定了周室。

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点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向神祈祷说:“君王年幼无知,国家是我在执事。

如果有什么罪过得罪了天神,应该由我来承受处罚。

’或许周公旦的至诚真的感动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使者不耐烦的说道:“君死则死矣,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过了些年,成王长大成人,正式听政,履天子之席,却有小人进馋,说周公旦谋反。

成王大发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国。

又过了几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档案馆里审阅档案,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金縢),打开观瞧,里边装的正是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

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泪眼盈眶,道:“孰为周公旦欲为乱乎!”于是杀了那个进馋的大臣,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使者不说话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讲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来,怔怔的看着窗外。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照进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着泪,继续说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孙,为秦立功,已积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今我蒙氏,世代尽忠,决无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谋乱,蔽惑主聪。

昔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王子比干,信谗拒谏,终致灭亡。

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实欲慕死谏遗风,为陛下补阙,如此死而无憾。

敢请大夫复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为什么明明有实力造反却没有造反,就是为了不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不辜负始皇帝对他的无比信任。

从前他希望见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现在他不想了,他只愿对秦二世进谏之后再死。

就像周成王的那个故事一样,天子也会犯错,但只要知错改过,那就还是个好孩子,帝国就会与周朝一样繁荣昌盛下去。

如果他与扶苏的死能换来帝国的长治久安,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会改过,母猪就会上树了!面对蒙恬这番动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动那是假的,然而他还是不能放过蒙恬,因为他太明白赵高的狠辣了,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回去,他必死无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这样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造反,对他来讲是一件奇傻无比的事情。

于是使者掉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说道:“臣受诏行法,不敢以将军所言,再行上闻。

将军且死,臣爱莫能助。

”蒙恬喟然叹息道:“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使者垂泪道:“将军无罪,冤哉千古。

然事已至此,请将军领诏。

”蒙恬只得接了诏书,方想自尽,又想,我无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轨之人借为我复仇之名,登高一呼而报秦氏,那么我岂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过。

于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说道:“恬罪固当死矣。

前起临洮以至辽东,穿凿万余里,难保不掘断地脉。

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

大夫可以此言遍传天下。

”到了这个时候,蒙恬还在为秦二世着想,本作者真是受够了!说完,蒙恬拔出佩剑,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杀敌无数,此剑饱饮匈奴之血,怎可用它来刺我这男儿之身。

于是他还是选择接过了使者的毒酒,一饮而尽,然后坐下来平躺于席,静待死亡降临。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透进房内,照在蒙恬渐渐冰冷的尸体上,慢慢的,月色隐去,天地沉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后,三军将士们痛不欲生,他们将其尸体运到今陕西榆林的绥德,以手为铲,以衣为车,掬土以葬,形成了一个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与扶苏墓遥遥相望。

这两个携手奋战了半辈子的好兄弟,死后也变成了邻居,从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与,直到永恒。

春草离离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笔千枝,难写孤臣一片心。

蒙恬死后半年,咸阳城内血雨腥风,胡亥在赵高的蛊惑下大屠忠臣良将与秦宗室,并征调七十万民夫重修阿房宫,百姓怨声载道。

蒙恬死后一年,秦失众望,暴动蜂起,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北边者皆复去,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

最终,匈奴统一北方草原,成为了中华几代帝国最大的敌人。

蒙恬死后四年,刘邦进入关中,秦亡。

大秦自建立帝国到灭亡,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立国共十五年,短暂的怒放,有如昙花。

蒙恬死后八年,汉王刘邦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中华重新一统于一个强大的帝国之下,是为大汉王朝。

蒙恬死后420年,曹 *** 在他的经典政论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动情的说道:“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乐毅、蒙恬)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蒙恬死前说: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蒙恬罪当万死,从临洮至辽东修了万里长城,不可避免地破坏了风水,这是蒙恬的大罪。

这段话不足以使曹阿瞒大哭,但足可以使曹 *** 引蒙恬为知音:因为曹 *** 曾亲率大军穿越沙漠北击乌桓,威振匈奴!此战后北方的蛮族皆不敢南下牧马,魏、蜀、吴三国可安心内斗而无外患之忧。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伤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这一段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这段话中蒙恬说他拥兵三十万,有反叛秦朝的资本与实力,但是他考虑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于秦,秦王室待蒙氏极厚,特别是秦始皇视蒙恬为兄弟,选定为托孤之臣。

故蒙恬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秦朝,也不愿意辜负秦始皇。

曹 *** 本为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少年之时就谋刺于汉贼董卓,失败后又纠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在曹 *** 的内心里,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汉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汉朝忠臣的名号。

乃何时局混乱,群雄割据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独撑大权则无法平定各路诸侯,则大汉不能复兴。

故曹 *** 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朝野,以国家公器为重,不以天子权威为重。

天下群雄为了自己割剧一方,故称曹 *** 为汉贼,纷纷自立,曹 *** 心里苦,莫有人之!曹 *** 心怀天下,欲平定各方诸侯后还政汉室,但是汉献帝急于收回权力,以汉献帝的能力必然无法平定天下,天下仍会是四分五裂战乱不休,故曹 *** 始终没有还政于汉献帝。

于是汉献帝通过衣带诏号令忠义之士诛杀曹 *** ,先后有董承、于吉、马超、伏寿、刘备等人封诏诛杀曹 *** 。

当然曹 *** 命大,手段也狠,想杀他的人除了刘备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给杀了。

蒙恬在上书胡亥的表中写道: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

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

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

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

在这里蒙恬将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继续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

曹 *** 亦将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为周公,故世人谓之周公旦。

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乱,制定礼治稳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权势太大,大臣们都说周公旦会谋反。

后来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图杀害他,于是周公旦逃到楚国。

周成王将周公旦的留给他的遗书拿出来后,才发现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辅助他,于是封周公旦于鲁国。

曹 *** 与蒙恬都曾击败过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们说成是反贼,蒙恬以死明志,曹 *** 忍辱负重。

天下万民皆曰曹 *** 为国贼,纷纷欲杀之而后快,但是没有曹 *** ,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不知多少民众会死于战乱。

因此曹 *** 引蒙恬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负重就为平定汉家天下,知音少弦断谁人听,故曹 *** 每次读《蒙恬列传》皆会大哭不止。

在曹 *** 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后墓碑上写着“汉故丞相曹 *** 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86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