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科考站第一个

北极科考站第一个,第1张

北极科考站第一个 中国有哪些极地考察站?

谢邀!中国目前有五个极地考察站,南极4个,北极1个。

1、长城站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1985年2月10日,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

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该地距离北京17500千米。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接纳越冬科考人员40名,度夏科考人员80名。

2、中山站我国第一个建于南极圈以内的高纬度极地科考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距离北京12553千米。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3、昆仑站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

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4、泰山站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坐标:东经76°58′,南纬73°51′,海拔高度2621米。

距中山站约522公里,距昆仑站715公里,距格罗夫山85公里,距埃默里冰架接地线220公里,距离查尔斯王子山资源区370公里。

伊丽莎白公主地位置表面地势和冰下地形平坦,坡度约为0.35度,冰体厚度超过1900米,冰盖底部无融化现象,冰盖水平流动量小,冰川运动速率在20米/年的范围内。

5、北极黄河站建于2004年7月28日,是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的新奥尔松,地理坐标为78°55′N,11°56′E,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目前,根据《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中、法、德、意、日、韩等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考站并进行科考活动,但在北极地区同样不能拥有领土。

黄河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北极科考的一大空白,揭开了我国基地科考事业的新篇章。

中国北极站所“驻扎”的站房,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二层独栋小楼,原为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

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祝好!

@地理爱好者 已经回答得很全面了,我在这里做一下简要的补充。

中国在南极地区已经建成了4个考察站,按照建站的时间顺序分别为:长城站: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常年站),实际上位于南极圈(南纬66度34分)外。

主要开展生物生态、气象海洋、地质和测绘等方向的研究中山站:我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常年站)。

主要开展高空大气物理、冰雪大气、海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昆仑站: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度夏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

主要开展冰川学和天文学研究,是我国南极天文台建设地点。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度夏站,主要为昆仑站科学考察提供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

北极地区建成1个考察站——黄河站(常年站),是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

除此之外,我国在南极罗斯海难言岛正在建设我国在南极的第5座南极考察站,也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建设的第3座常年站,新站建成后才会命名。

现在一般称作罗斯海新站。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

2017年11月从上海出发第34次南极考察队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罗斯海新站的建设工作。

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难言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

届时将具备在本区域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大气、冰川、地震、地磁、遥感、空间物理等科学调查的保障条件。

罗斯海区域既是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又是南极国际治理的热点区域。

中国在此区域建设新站,是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开启了新时代南极工作的新征程。

除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在北极地区还建设了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

中冰联合极光观测位于冰岛北部城市阿克雷里(Akureyri)路程约61km处的Kárhóll农庄(凯尔赫村),位于地球夜侧极光带之下,是监测地球磁层爆发性活动“极光亚暴”的理想场所。

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科学研究方向明确聚焦,目标是建成 一个永久性极光科学观测台,开展空间物理研究、空间天气监测和极光和空间科学普及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973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