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第1张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名将廉颇为何晚年凄凉?

廉颇晚景凄凉可能与他的老矣有关,他是古代罕见的长寿名将,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亲战诸国,为保卫赵国和开疆立下汗马功劳,说起战国,难以避开廉颇,他是战国四名将之一,功勋卓著,威望国内无双,在特定时期,这倒成了累赘,廉颇被疏远,是在赵悼襄王上位时,君弱臣强,最易为君主忌惮,碰不到够贤明的君主难有好下场。

就在新君上位不久,廉颇便被解甲,一怒之下,不听号令把兵权交给乐乘,攻打乐乘后逃到魏国

廉颇的后半生与赵王宠臣郭开息息相关,虽然为赵悼襄王忌惮,但如果没有郭开,事态不致恶化到不可收拾,而二人的结仇,起于一件小事,郭开专以奉承君主为己任,不计大局利益,只图一人私利,在秦始皇迈开统一六国的步伐,让尉缭子的弟子王敖拿一万金行贿郭开,离间李牧时,郭开笑纳了,照办。

连这位间谍也看不下去,以廉颇的事问他难道不怕赵国亡国吗?郭开回答说,赵国的存亡是整个国家的事,可廉颇是我个人的仇敌。

言下之意,公家的事大家有份,我只管自己的。

这样的人能走上朝堂并受到信任,也可见赵国离灭亡不远了。

廉颇在郭开逢迎君主时曾痛斥他小人行径,然后便被这位小人恨上了。

一点小事不依不饶,也可见郭开心理很有问题。

在赵悼襄王上位,正没有自信掌握大局时,他的伴读郭开送来了杀招,说廉颇功高震主,天下只知有他不知有赵王,不能再让他立功了,不然后患无穷。

赵王心领神会,便不顾客观事实,派出乐乘代替正在外攻打魏国的廉颇,廉颇认为乐乘不堪大任,又见赵王自毁坚城,心下愤怒,率军攻击乐乘后,自己也逃往魏国避难。

但在此之前他正率军为赵国攻取魏国的繁阳,魏王虽接纳了他,却不信任,更不重用他。

只拜为客卿,以礼相待敬而远之。

廉颇在魏国过得不如意,赵国的处境更糟糕,得知廉颇不在,各国都想来摸一下赵国,还好有庞煖、乐乘、乐间勉强撑持,等到三人先后去世,秦国认为良机已到,以代燕国复仇为名,派出王翦等人兵分三路进攻赵国,一路长驱直入,连续攻占了邺城、阏与、轑阳、安阳等十余处重要城镇。

这时候已经是悼襄王的儿子赵王迁赵幽缪王在位,听了一些朝臣的劝告,想起廉颇还流亡在外,国危思良将,便想派人请他回来重用他抵抗秦军。

这时,郭开无计为赵国解围,却还有进谗的能力。

见老仇人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决定一泡尿把它浇灭,于是便行贿赵王派出的使者,要他想办法不让赵王起用廉颇,使者答应了。

使者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廉颇以为机会来了,很活跃,热情招待使者,还在他面前吃了一斗米饭和十斤肉,并持q跃马,以示老夫不老,大有用途。

使者便依实回报,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

这是大实话,正是廉颇想要表达的意思。

但使者可是受了郭开重贿的人,必须办事办成事。

便又加了一句,可是老将军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一听,明白了,老将军虽然饭量好,能吃,可是机能大不如前,消化不了,确实老了。

便放弃启用廉颇的念头。

廉颇在不知不觉中又中了一招,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不得志,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

廉颇担任楚将后,还未立功,在 *** 练时总觉得楚国将士不如赵国的精悍,一些战略战术无法实施,大感遗憾说,我想使用赵国的士兵啊!就这样,心念故国却回不去,老将廉颇最后客死异乡,留下无限惆怅。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与白起、王翦、李牧四人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赵惠文王时期,正是因为有廉颇和蔺相如这对贤臣良将,使得强秦对赵国颇有忌惮,不敢对赵用兵。

廉颇一生历经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三代赵国君王,不幸的是,这三位赵国国君是一代不如一代,放着廉颇这样一个人才不去重用,反而受到小人的挑破离间使得廉颇被迫离开赵国,流落魏国、楚国。

身在异乡的廉颇仍然想着返赵,再为赵国披挂上阵、守卫疆土,然而至死他也没有回到赵国故土,最终死在楚国,凄凉的结束了忠勇的一生,令人惋惜。

一、廉颇其人俗话说“性格即命运”,廉颇之所以晚景凄凉,纵然有外界因素的原因,更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廉颇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身经百战用兵如神。

廉颇征战一生,大小经历百余战,可以说是无一败绩。

自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其勇猛果敢的威名就闻名于诸侯,此后虽然在长平之战初期败于秦军,但是经验丰富的他很快就调整作战策略,坚壁清野,与秦军打起了消耗战,在长平驻守三年,使得秦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连秦国名将白起都奈何不了廉颇,因为忌惮他,不得不采用反间计,让赵王替换了廉颇,秦军才得以取胜。

之后在赵国损失四十万精锐的情况下,廉颇还能带领赵军大败浑水摸鱼的燕军,包围燕国国都,让人不得不敬佩廉颇的高超军事指挥水平。

②、顾全大局知错能改。

“将相和”和“负荆请罪”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也能看出,廉颇虽然心高气傲,不想屈居人下,但是在知道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先公后私的一片苦心之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抛弃尊严,放下偏见,袒露上身,背负荆条,前去蔺相如家登门谢罪,最终二人结交和好,成为生死之交。

这就能看出廉颇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以大局为重,不会因为个人名利至国家利益于不顾,那种忠贞、坦荡、知错能改的精神值得人敬佩。

③、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廉颇是军人出身,性格中就带着军人的那种刚毅果敢、嫉恶如仇的血性。

在赵悼襄王时期,奸臣郭开当政,廉颇看不惯郭开那种溜须拍马、曲意逢迎的样子,便不顾郭开相国的身份,当着众位朝臣的面训斥郭开,让郭开下不来台,郭开便怀恨在心,向赵王进谗言陷害廉颇,导致廉颇被迫逃亡魏国。

这也说明廉颇爱恨分明,不喜欢就直接开怼,没有任何顾忌,这样的性格特征也造就了他在政治腐败的赵国无法容身。

④、赤胆忠心至死不变。

廉颇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他创造的一番功绩,还得益于他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

在他受人诬陷,被迫流亡魏、楚之后,他一心想的还是回赵国,为故国再次挂帅出征,所以他才会在赵国使者来探望他时努力表现的自己勇猛不减当年,还可以继续上阵杀敌,怎耐至死他只能隔岸叹息,抱憾客死他乡了。

二、廉颇的主要功绩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为赵国屡立奇功,他的“战国四大名将”之称绝对实至名归,我们先来归纳一下他都参与指挥了哪些战役:1、夺取阳晋。

赵惠文王在位前期,东方六国之中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分别为东西方强国。

赵惠文王十五年,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集结五国之力联合伐齐,齐军大败。

第二年,廉颇率领赵军长驱直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

因阳晋一役,廉颇立下大功,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拜廉颇为上卿,廉颇的勇猛也在诸侯国之间传播开来。

2、攻打齐魏。

自“渑池之会”后廉颇不断对齐国和魏国发起进攻,占领了两国的多处城池。

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向东进攻齐国,破其一军。

两年之后,楼昌领兵攻打魏国几邑未能夺取,之后廉颇领兵再次进攻,成功拿下了几邑。

此后三年,廉颇进攻魏国的房陵、安阳,都攻克了。

3、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七年,秦赵在长平对阵,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在战争初期,秦军气势如虹几次大败赵军,廉颇立即调整作战策略,高筑壁垒、坚守不出,意在使秦军疲惫,然后相机进攻。

就这样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严束部众,坚守不出,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

廉颇用兵持重,固守三年,秦军没有任何进展。

无奈之下,秦相范雎使用反间计,赵王中招,认为廉颇怯战,罢了廉颇,改用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终致赵军打败,损失精锐共四十五万人。

4、大败燕军。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曾为赵国同盟的燕国此时却想趁火打劫,燕王派出两支军队进攻赵国的鄗城和代地,赵王派廉颇率军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了燕国的将领,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王惊慌失措之下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

因此一役,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信平君,并让廉颇代理相国。

三、廉颇被迫流亡客死他乡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

”廉颇卒死于寿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虽然不算是多么英明的君主,但最起码还懂得识才、用才,然而等到赵悼襄王即位,刚上台的他就迫不及待的把廉颇赶下台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派乐乘接替正在攻打魏国的廉颇,廉颇为赵国征战半生,在长平之战后可以说是力挽狂澜,如今自己并没有任何过错就被新上任的国君无情抛弃,他心有不甘于是就攻打乐乘,乐乘打不过廉颇就逃走了。

事后冷静下来的廉颇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乐乘本是赵王派来的,如今自己公然攻打乐乘肯定会被认定是犯上作乱,不会有好下场,于是无奈之下他出走魏国的大梁。

因为之前廉颇曾多次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的多次城池,此次也是他自己因为得罪赵悼襄王主动投奔到魏国,魏王自然也不会重用廉颇,因此在大梁廉颇也是异常苦闷。

没过多久,秦军攻打赵国,赵军多次被秦军打的大败而归,这时候的赵悼襄王终于想起了廉颇,想重新启用廉颇以解秦军之围。

赵王便派了使者去探望廉颇,想看看他还能不能被任用,郁郁不得志的廉颇也极力想返回故国,为国家效力,为此他当着使臣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马,以证明自己威猛不减当年。

谁知这位使臣早就被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收买,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不想让他回来。

使者回到赵国后对赵悼襄王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是这个情况,也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把他召回来。

可怜还在幻想着再次为赵国披挂上阵的廉颇最终也没等到赵王的诏令,等到的却是楚国伸出的橄榄枝,原来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后,便暗中派人去迎接他,想让他为楚国效力,并拜廉颇为将军。

然而到了楚国后,廉颇一心还是想要为赵国尽忠职守,在楚国并没有立下任何战功,最终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就这样曾经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廉颇最后居然落了一个客死他乡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四、廉颇为什么会客死他乡?第一,昏君误国。

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一个王朝的繁荣昌盛除了有一大批贤臣良将,还需要一个识才、爱才、惜才的贤名君主,可这位赵悼襄王显然不是这样一位慧眼识才的君主,放着廉颇这样一个能征惯战的将才不用,反而受小人挑唆怕廉颇掌管军队不易控制才派乐乘去接替他,最终逼得老将无奈之下出走他乡。

而在赵国军事吃紧时,赵悼襄王虽然也想让廉颇回国,却被小人蒙蔽,认为廉颇老矣,实际上也说明了对廉颇的不信任与不了解。

第二,奸臣当道。

赵悼襄王当太子时有个伴读叫做郭开,此人擅长溜须拍马,深得赵偃喜欢。

赵偃即位后,便任命郭开为相国,加封为建信君,朝中许多大事都和他商量。

廉颇向来刚正不阿,看不惯郭开那种巧言令色之人,曾在一次宴会中当面训斥过郭开,郭开自此便怀恨在心,先是在廉颇攻打魏国时怕他立下大功,便向赵悼襄王进言廉颇有谋反迹象,建议罢免他的兵权,之后又重金贿赂前去探望廉颇的使者,不让廉颇回国,可以说廉颇之死跟郭开有直接关系。

郭开不仅陷害廉颇,就连赵国另一位大将李牧也是因为他给赵王迁进谗言,使得李牧最终被冤杀。

奸臣当道,陷害忠良,排除异己,还收受秦国贿赂卖国求荣,奸臣郭开受到赵悼襄王父子的重用,加速了赵国灭亡的速度。

第三,性格耿直。

哲学上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纵然赵国的整个政治环境已经腐败不堪,归根结底还是廉颇本人不懂得委曲求全、为人处世太过耿直,他既没有办法去改变国内奸贼当道的环境,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心境,最后只能被逼无奈,流亡他国。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应该是战死沙场,弃之不用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和侮辱,可怜廉颇空有一身本事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一代名将客死异乡,令后人生发无限的同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050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