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第1张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对“围魏救赵”如何?

围魏救赵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

齐王以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不宜远奔邯郸与魏正面对决,而其国内必然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迫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然后在庞涓回军途中桂陵设伏,以逸待劳,大败魏军,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至今仍未有破解之法。

楼主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不过实际运作起来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1、距离太远。

齐国都城临淄到邯郸的距离远大于邯郸到大梁的距离,在大梁已经被围,而精锐都在自己手上的情况下,要庞涓率兵进攻临淄,时间上来不及,除非庞涓确定大梁能守一年以上,即使能守住,庞涓也不敢冒这个险,大梁是整个魏国的根基,如果大梁失陷,魏国离灭国就不远了,这就是庞涓必救的原因。

这才是围魏救赵的核心所在、厉害之处,即使是阳谋,你也必须跟着我的节奏走。

2、攻其必救。

围魏救赵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攻其必救,如果庞涓去围攻齐国都城,孙膑需要回兵自救吗?很明显不需要,齐国是去救援赵国,必然不可能举全国之力,因此临淄不存在空虚一说,加上魏军已经攻打邯郸一年,战士疲劳,长途奔袭后战斗力必然受损,短时间势必打不下齐国都城,而这段时间齐、赵则可以联合进攻大梁,一旦大梁城破,魏兵必然军心动荡,此时齐、赵联合攻之,庞涓必败无疑,而且将再无翻身之日,直接是灭国之灾。

因此,庞涓不具备复制围魏救赵的条件,与其长途跋涉去打临淄,还不如一鼓作气拿下邯郸。

围魏救赵的典故出自于是发生在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的齐魏桂陵之战。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认知中,这是一场魏国庞涓和齐国孙膑的对决,但在各种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根本就不存在庞涓参加过此次战争的记录。

其中所谓“围魏救赵”的典故也值得探究,另外题主所说的以“围魏救赵”对决“围齐救魏”之策从各种条件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计划。

齐军救赵魏惠王十七年(前353年),魏军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的形势岌岌可危。

战国初期的魏国经过变法后,成为了各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所以在赵国向齐国发出求援的请求后,齐国朝堂一致同意应该迅速发兵救赵。

齐威王希望孙膑为齐军主帅,但孙膑以自己为“刑馀之人”的理由拒绝了齐威王,齐威王于是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

在如何救赵的问题上,田忌和普通的将领一样不假思索的认为:应该直接前往去解除赵国邯郸的包围,而孙膑则提出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计划,孙膑认为: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围魏救赵”之计),不与强大魏军主力在邯郸进行野战交锋,而是直接去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

因为此时的魏军主力均在邯郸附近,而魏军在大梁的守军实力较弱,一旦大梁危急必然会退兵救援大梁,这样一来赵国邯郸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但孙膑不仅要减轻邯郸的压力,而是要打击回师过程中的魏军。

魏军大败于桂陵魏国在得知齐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军的消息后,魏军开始回师大梁。

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于桂陵。

”可见魏军最终还是占领来赵国的邯郸,在桂陵遭到了齐军的攻击后使其损失惨重。

孙膑因此一战成名,在救赵的过程中,极大的打击了魏军,而赵国因邯郸的作战而国力大损。

随着赵、魏两国的削弱,使得齐国走上了崛起之路,后又经历马陵之战正式取代魏国成为战国霸主。

题主所说的“围齐救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当时的魏军要实施这个计划,从时间上已经根本来不及了。

一旦魏军要去攻击齐国,那么齐军一定会放弃半路伏击的计划外,而是直取魏国大梁,这样一来魏军的损失将会更加严重。

魏国的大梁被齐军攻克,攻击齐国的魏军后勤补给必定会断绝,魏军也会全军覆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06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