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第1张

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的方法论。

《中庸》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学术和思想地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思想,其实来自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思想,子思把这种思想进行了哲学化系统化,将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视中庸这本书的。

因为,这本书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如何践行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儒家哲学的所有内涵,就是让人成圣的学问。

也就是说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学问。

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那么,如何才能践行这些价值观?中庸给了答案。

中庸开宗明义,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里面有三层意思。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

那么,儒家认为的道,是什么呢?儒家的道其实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

儒家认为天道的核心是诚,是真实无妄的状态。

人道要与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诚。

这个诚不是忠诚老实的意思,用朱熹的话说,就是真实无妄的意思。

这一思想,既来自儒家的另一经典大学,也来自孟子。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所谓“诚者天道”,是说宇宙天体始终遵循一定的轨迹在运行,自然不会说假话,这是“诚”;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反映到人生观上来说,是自我成就。

“诚者,自成也。

“所以我们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

”这就是慎独的思想。

都是要求人们恪守“诚”字,向人们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则。

一个人能够以诚对自己,才能表现真性情,所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一个人能够以诚对他人,才能发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国人智慧的集大成,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人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

有学者认为,中庸之道包含三种含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好玩的国学干脆再简单点,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要理性,不要迷狂,要节制,不要放纵,要不偏不倚,而不要过犹不及。

这就是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方法论。

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

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境界,是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为人处世还是社会治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严以自律。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诚信仁爱、谦虚谨慎、和谐包容的要求。

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即中庸境界。

人的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

其次是至诚至善。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

是指人类追循自然规律,并最终达到一种与天同在,与道同存,与万物同生的思想境界和心灵高度。

反映到个人修为上,就是适应自然变化 ,找出自己在自然中的合理定位,而后做到进退有据和行止有度。

至于这里所提到的自然,实际上涵盖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而追寻自然,是指找出事物规律,然后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并最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其三是谦虚谨慎。

“谦”是中庸之德。

中庸之道着力强调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

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

其四是和谐包容。

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

这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

只有为官者自修向上、展现自律风范,百姓尊重官员、理解仁义之官的艰辛和苦衷,才能达到官民同心同德的理想社会的境界,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是儒家一种教育人们如何进行自我修身、智慧地为人处世以及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对个人自身修养的加强还是为官者更好地治理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现实研究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12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