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怎么死的

赵武灵王怎么死的,第1张

赵武灵王怎么死的 创立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是怎样落得凄惨下场的?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正当国家强盛、政局稳定,事业如日中天时,不知怎么想的,赵武灵王忽然想退居二线,在东宫大会文武,当众宣布将王位传给太子何。

太子何是赵武灵王的宠妃娃赢又叫孟姚为他生的儿子。

赵武灵王长子名章,最早被立为太子。

公子何出生后,武灵王因为宠爱惠后,就没有任何理由地废掉章,另立公子何为太子。

二十五年,惠后卒。

惠后一死,赵武灵王好像受了很大刺激,似乎是为了弥补自己对惠后的爱, 居然在自己身体康健时把王位传给了太子何。

二十七年,王子何临朝称制,是为惠文王。

即使是二十岁继位的话,赵武灵王也才四十七岁呀?清乾隆皇帝做了六十年的皇帝,都八十多了,不是还不那么情愿把皇位让给已经五十多岁的太子永琰吗?中国古代皇帝当太上皇的不少,有的是被逼无奈,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祈镇;有的是年纪大了,厌烦了,乐得清闲,如宋高宗、清乾隆;有的是大敌当前,赶紧把烫手的山竽扔给太子,自己逃避责任,如宋徽宗。

像赵武灵王这样,自己身体康健,精力旺盛,国家尚未真正和平稳定,儿子又那么小,就把王位让出去,自己去当太上皇帝,而且他还不是去享清闲,而是亲自带兵到一线冲杀,甚至还化妆到秦国亲自去刺探情报,目的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江山打下来,让小儿子安安稳稳地继承享受。

你不能不说,赵武灵王用心良苦,实在是一个好父亲。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父亲,却亲手把自己和两个儿子推向了深渊。

为保证惠文王尽快适应国君之位,赵武灵王特意安排正直的肥义为相国兼担任惠文王的师傅。

赵武灵王退居二线后,自称主父。

有了这个新的称号和身份,赵武灵王觉得很好玩儿,觉得自己也很伟大。

他发誓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把惠文王培养成一个像自己一样伟大的君主。

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太子何后,自己穿上胡服亲自率领文武众将发起伐胡之战,为儿子开疆拓土。

同时,武灵王还野心勃勃地想从云中、九原南袭秦国。

为刺探情报,他甚至亲自化妆成外交使节去秦国会见了秦昭王,一是刺探敌国情报,二是亲自看看自己的老对手秦昭王是个什么样的君主。

秦昭王觉得这个使者相貌奇伟,肯定不是一般人。

武灵王离开王宫后,昭王立刻命人随后追杀,但武灵王非常警惕,没等被追上,就早已跑过边境,脱离了危险。

秦昭公又派人多方侦察,方知这个外交官就是赵武灵王。

连昭王带秦国满朝文武,都为之大惊。

老天,从来没听说过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勇敢无畏的国王!这样的对手太可怕了!金庸写《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完颜洪烈,梅轩觉得就有赵武灵王的影子。

贵为一国的王子,为了刺探宋朝的虚实,竟敢孤身潜入中原,几次身临险境,几乎丧了性命。

当然,其气度的恢弘、其履险的惊险曲折,比赵武灵王逊色多了。

秦昭王很是担忧,自己恐怕不是赵武灵王的对手。

但他没想到,不用自己动手,那么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竟然死在了自己的高度信任的王叔公子成手里。

惠文王二年,赵武灵王巡视北地,召见楼烦王,命其出兵助赵。

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国,打通了与代地的交通,去除了赵国的心腹大患,剩下的就是积蓄力量征伐秦国了。

但是这时,武灵王又想起了废太子章,他突然觉得怪对不起大儿子章的,于是他一激动,就把章封到了代,号为安阳君。

并安排田不礼作公子章的相国。

嗐,武灵王固然是位伟大的君主,但他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不想让两个儿子任何一个受委屈。

他要补偿他们。

他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公平,自己感到非常欣慰。

他觉得,这两个孩子一定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块儿,为赵国的长治久安,肝胆相照,共同奋斗。

但是,章这个孩子平素很奢侈骄傲,对父亲传位给弟弟何,心 里一直不满。

偏偏主父又选了一个品质不好的田不礼做章的相国,这更助长了章的骄奢。

李兑是个明白人,对这种局面很是忧心。

他找到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羽甚多,而且野心很大,恐怕暗中会有不臣之心。

主父给他配的这个相国田不礼,也是出名的残忍骄横。

这两个凑到一块儿,必然会阴谋作乱。

自古小人野心膨胀时,都不会深思熟虑考虑后果,只要有利可图就会不顾风险、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地去攫取,互相怂恿鼓动,共同走向深渊。

依我看,赵国不久必有大乱。

先生您身为相国,任重势大,如果有祸患,必然成为奸人攻击的目标,您最好还是早作打算。

仁者慈爱万物,智者防患于未然,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还坐在相国这样的位置上,那可是十分危险的。

我建议您称病不朝,把位子让给主父最信任的王叔公子成。

总之,现在政治生态非常恶劣,政治局面非常危险,千万不要成为众矢之的,作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肥义说,这怎么可以呢?主父把辅佐惠文王的重任交给我,当时特意嘱咐我说,“一定要时刻牢记你的责任,坚守一心,直到身殁。

”我当时对着主父他老人家拜了两拜,郑重承诺一定不辜负他的信任和重托。

现在如果因为畏惧田不礼的权势我就抽身自保,那就太对不起主父他老人家了。

进受严命,退而不全,还有比这更不堪的行为吗?当臣子的,不敢担当,不守承诺,罪莫大焉。

古人说,受人之托应该做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我既然答应了主父,就要践行我的诺言,怎么能只顾自己的身家性命呢?再说,忠贞之臣,只有在急难之时才能显出英雄本色。

我知道您提醒我全都是为我好,但是我还是不能从命。

李兑苦笑道,既是这样,您就好自为之吧。

明年的今天我们恐怕再没有机会相见了,不是我为你收尸,就是你为我收尸。

说罢涕泣而出。

李兑见肥义不听自己的忠言,就去找王叔公子成,希望他能早作准备,以防田不礼作乱。

肥义虽然没有听李兑的建议明哲保身,但李兑的提醒他还是非常重视的。

肥义找到公子信期,对他说,公子章与田不礼互相勾结,实在令人担忧。

他们表面上仁义忠顺,实际上包藏祸心,很可能会干出不子不臣的事来。

我听说,奸臣在朝,是国家的隐患。

他们贪婪残忍,野心膨胀,在内得到主父的信任,在外骄横残暴。

如果有一天假借国君之令,做出祸国殃民的事来,就会不可收拾。

这几天我忧心得睡不好觉,吃不好饭。

您作为国之宗室重臣,有必要做好防备。

从今往后,如果有召您入朝的诏令,您一定先不要去,我先替您去打探消息,没有危险时您再去不迟。

信期说,好,我知道了,就听先生您的。

四年,惠文王大会朝臣,安阳君章也来上朝议事。

主父在殿角一侧窥视群臣宗室上朝时的举止态度,发现大儿子安阳君章小儿子惠文王面前恭恭敬北面称臣,态度非常谦卑,看了之后,心里很是不忍。

主父突发奇想,欲把赵国一分为二,让章在代国称王,他觉得这样对大儿子才公平。

他这样打算了,但犹豫未决,决定等合适时机,和小儿子还有文武群臣商量商量 。

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他一直眷顾心疼的公子章已经迫不及待,对父亲和弟弟抢先下手了。

主父与惠文王巡游沙丘,公子章即与田不礼纠集党徒发动叛乱,对外诈称接到主父的密令,召诸公子、宗室入宫议事,肥义与公子成早就约好了,如果有入宫开会或议事的诏令,公子成先不要去,自己先入朝探听虚实,结果肥义一入朝,即被当场诛杀。

信期听说后,急忙点齐人马与叛军交战。

王叔公子成与李兑在自己的封地听说公子章作乱,也立即率领四方军队第一时间入朝平叛,由于准备充分,自己平素威望又高,所以很快杀死田不礼,尽灭其党羽,迅速稳定了局面。

公子成平定叛乱后,按说应该向在外视察的主父和惠文王汇报情况,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想失去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与李兑一商议,即自称相国,号安平君,封李兑为司寇。

政变未遂的公子章在混乱中单身出逃,跑到了主父的沙丘行宫。

主父一看大儿子如此狼狈可怜,一下子又心软了,竟忘记了这小子干的罪不容诛的天大坏事,打开宫门将其藏在宫中。

公子成与李兑听说公子章被主父藏在了行宫,立即率兵包围了王宫,不由分说,将公子章搜出,当场诛杀。

杀完公子章,公子成与李兑一商量,我们因为公子章的缘故包围主父的行宫,逼死了章,退兵后主父恐怕不会饶过我们,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主父一块儿杀死算了。

于是,两个人继续率兵围困王宫,对里面的宫人说,想活的就赶快出宫逃命。

宫中的大小官员、宫娥太监一听,谁也不想陪着主父赵武灵王等死,一声呐喊,全部跑光了。

主父想跑跑不了,又没人送饭,躲在宫中几天后饿得不行,以至于挖老鼠洞找粮食、爬到树上掏鸟窝充饥,坚持了三个月,终于饿死于沙丘行宫。

公子成确信主父真死了,这才打开宫门,隆重为主父发丧,组织全国军民揭批公子章的罪行,缅怀主父生前的丰功伟绩,号召全国军民化悲痛为力量,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千万不能给各国攻击赵国的可乘之机。

同时,向各国派出使者通报情况,大致意思是乱臣贼子公子章已被绳之以法,主父悲伤过度不幸暴病而亡,现在国内政局稳定,赵国愿意继续与各国保持良好的国际关系。

说起来,这次宫廷政变式的内乱,始作俑者全在主父一人。

主父不能说不伟大,不能说不英明,但在处理接班人事情上却犯糊涂,屡出昏招,屡犯低级的战略性错误。

开始他立了太子章,只是后来娶了孟姚,因为宠爱孟姚就轻率地废掉章,另立幼子何为太子。

这还不够,继而又把王位传给何,自己交出大权甘愿东讨西杀以一个臣子的角色去辅佐幼主。

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但不合礼法,还使全国上下思想混乱,莫知所从。

后来看到公子章卑微地向弟弟俯首称臣,他又觉得很对不起大儿子,遂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另立章为代王,让两个儿子分庭抗礼,共享共治国家。

这种荒唐想法和做法,真是旷古少有。

就这样,主父从一个伟大、英明的君主,突然英雄气短变成了一个慈爱、天真,像一个娘们儿一样的父亲,但是事与愿违,事情并不按照他的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发展,而是造成朝中文武无所适从,给公子成和田不礼作乱的理由和机会,最后间接害死了公子章,自己也被饿死在沙丘,成了一个国际笑话。

一部《二十四史》,有好多伟大的君主在治国上是一流的,但在治家上、在处理亲情上、在处理接班人这件事上都容易犯糊涂,以至于贻笑后世。

比如秦始皇,比如三国时的袁绍、刘表,比如隋朝的杨坚,都因为废长立幼,自启祸端,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和赵武灵王挺相似的还有康熙大帝。

真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他与主父简直是历史的翻版,只是他的下场比主父稍稍好点,自身得以善终,但死后却留下了一场又一场血雨腥风的宫廷斗争,兄不兄,弟不弟,互相残杀,皇帝四哥的给八兄弟取名叫猪,给九兄弟取名叫狗,把自己的同胞兄弟十四阿哥软禁一生,自己也落了个千载骂名滚滚来。

三国时刘备先前收过一个义子叫刘封,和公子章性格挺像,而且武艺高强。

在刘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功勋卓著。

对刘封的存在,关羽曾经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刘备已经有阿斗这个孩子,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留下后患。

因为关羽熟读《春秋》,对国君一招失策导致后代血腥争位的史事太普遍了。

但也正因为关羽的好心劝谏,致使刘封对其怀恨在心,后来其败走麦城,刘封就见死不救,以报当日之仇。

诸葛亮就明智得多,他也是对历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所以在继承人这件事,他不会多说一句话的。

只是在关羽死后,刘封请罪,孔明才提醒刘备要借机除掉刘封,以绝后患。

《三国志》则说是刘备“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亲自决策诛杀了刘封。

刘备、诸葛亮、关羽应该是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历史上赵武灵王留下的血的教训,怎么能犯这种同样低级的错误呢?所以,刘封死得一点都不冤,因为政治斗争需要他死,他不得不死。

首先赵武灵王通过改革旧制,改穿方便的胡服让军队学习胡人骑马射箭使得赵国军事力量强大起来。

不断的战胜周边国家,一系列的胜利使他更加自信,好多事都专断独裁。

他也更加相信军事强国战略的正确性,逐渐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越走越极端。

最后居然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自己作为太上皇专门发展军事搞侵略。

其次就是在选择继承人上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开始立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因为宠幸爱妃吴娃废长立幼子赵何为王。

造成两兄弟反目自相残杀,为赵武灵王的凄惨结局埋下伏笔。

最后赵章失败,拥护赵何为王的赵成、李兑追杀赵章。

赵章逃到赵武灵王宫室被赵成、李兑杀死,二人害怕因围困赵武灵王府以后被报复。

就一直围困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最后被困在宫室活活饿死。

总结:赵武灵王前半生锐意改革使得国家空前强大,但是也因此骄傲起来变得专断独裁。

尤其在立继承人这件事上,反复无常,殊不知一天不可能有二日,一国也不能有二君。

锐意革新也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味胡来害人害己,最后落得饿死在家里的悲惨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16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