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有哪些

教学原则有哪些,第1张

教学原则有哪些 新课程教学原则有哪些?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利用图片、模型,实物,教具,教师的形象语言描绘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直观形式一般有三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模像直观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呈现出的模型、电影、图画等效果往往能超越实物,所以最有效。

言语直观成本最低,但也经济有效。

2.启发性原则。

新课改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待学生,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我们都耳熟能详,及时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地提取和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

所以教学要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的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实施教学。

5.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都会有差异性。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就是指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7.量力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技能教学要能让学生接受,也要有一定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经过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新课程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能让学生产生畏惧感。

因此,讲授新课程,应当把握几个基本的原则。

一,低起点。

新课程的起始阶段,应尽可能地由“旧”课程的相关内容自然引入,新旧课程之间不要有明显的“坎儿”。

二,高密度。

这里说的高密度,指的是思维的高密度。

在新课程的备课时,可以设计连续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新课程的思维境界,几个问题之间,跨度不要太大,犹如“上楼梯”一般。

三,慢节奏。

新课程讲授时,内容推进的节奏不宜过快,教师讲授时的语言表达也不宜过快,有效地防止学生思维脱节。

四,教法活。

在新课程的教法设计上,可以选择问题法、讨论法与讲析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先以问题为导向,采用“讨论”的形式,形成教师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然后教师通过讲析,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五,重反馈。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馈很重要。

一是如何反馈要事先设计,二是反馈要及时,三是反馈要有层次。

事先把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设计为几个相对独立的“节点”,当某一“节点”的内容讲授完毕后,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反馈形式,及时反馈,不能等到把所有内容全部讲授完毕以后再反馈,那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理解上的混乱,也会使课堂教学缺乏层次感,不利于学生对新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208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