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翻译

塞上听吹笛翻译,第1张

塞上听吹笛翻译 唐代高适《塞上听吹笛》描写了边关生活,如何体会是边关诗精品?

唐,高达夫的边塞诗是比较悲壮的,他曾几度到边关去是有大丈夫的气质的,真可谓达夫。

高适的这首《塞外听笛》之所以略有名气,是因为这首绝句的写作方法有点特别,即是从实景连接到虚景之中。

即是从眼前的场景延伸到他的意景中去,这叫比兴两法溶于于一炉,使诗更加生动和凄婉而不失风度,这就是大丈夫的胸怀,虽即生死和思乡,而不至于落泪,这就是边关将士的气慨!因此说他的边塞诗是悲壮的。

这种写作方法在他的前人后人的诗中也有体现过。

师友可能对诗的理解,特别是诗的写作方法一定是深有研究吧?不妨演译一些诗法供大家学习吧!

谢邀!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

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

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

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

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

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塞上听吹笛》,虚实相间,刚柔相济,构思之巧妙,言辞之婉转,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远,实在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

无疑它是唐人边塞诗的精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234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