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信方式

古代通信方式,第1张

古代通信方式 古代没有电话、电报、手机,人们如何进行远方的通信?

古代通信技术原始落后导致人们沟通不畅,交流受阻,信息不通,视野闭塞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一大原因。

为了解决远方通信问题,人们釆用的最主要方式是传递书信,其次还有烽火、旗帜等辅助手段。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想起了木心先生的一首诗——《从前慢》,里面写到:“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古代,没有现在方便快捷的手机、电话,互联网,我们的祖先也有他们的智慧,解决通信问题。

下面列举几种。

邮驿传输这个是古代社会由政府主导的最基本的通信传递方式,西周时开始到春秋战国时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到秦代全国范围统一的邮驿制度建立。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完备的邮驿制度《邮驿令》,标志之我国古代邮驿传输已经在在非常发达,有了政府统一标准化,这种邮驿制度一直沿用至清代,唐朝时“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讲的就是邮驿传输。

烽烟传送这个主要是远古时期,每隔一定距离建筑烽火台,发现敌人入侵,燃烟报警,逐台传递,传递战事信息。

始于商周,延至明清,沿用几千年之久,特别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周朝时期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利用烽火来传递战事信息的。

鸿雁传书这个适用于长途传递信息,史书记记载,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押,流放在北海牧羊。

苏武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此雁将此信传递给汉武帝手中,苏武因此获救。

鱼传尺素这个是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方式,人们常将用绢帛写成的书信,折成对双鲤鱼形,再用木匣装好密封托人传递。

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之语,唐朝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青鸟传书《山海经》记载,青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

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唐代李白诗云“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南唐中主李璟诗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等等,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飞鸽传信其实真正见于民间,用飞禽传书最真实的应该是“飞鸽传书”。

这个也是是民间普通人家之间比较流行,也是应该在非常广泛的一种通信方式。

将书信绑在训练过的信鸽腿上进行点对点空中传递书信。

《开元天宝遗事》一书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口头传话这个也是古代最直接的通信传递方式,我们今天叫带个话,捎个信。

唐代岑参在《逢入京使》中,描写他西域边塞,碰见一个要返京述职老相识,请他捎口信给封长安家中妻子的情景,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鹦鹉报信鹦鹉会通人话,也是一种传递方式,当然只是见于古代民间传奇。

说话唐玄宗时,长安有一富翁,家中养了一只绿色鹦鹉。

其妻与一男子私通,合谋将丈夫杀害。

官府查看现场时,这只鹦鹉连叫"冤枉",问道谁是杀手时,鹦鹉答称是女主人和她的姘夫,因此得破此案,唐玄宗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24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