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三六九等

人分三六九等,第1张

人分三六九等 人为什么分三六九等?

这很正常!因为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好坏不一样。

优良普次劣,高中初低处,善恶好坏因人而异自行站队,这就是三六九等之人!

人分三六九等,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划分出了士农工商的等级界限。

士是干嘛的?士大夫吗,当官的呗!农是种地的,工是指百工,商自然就是经商做买卖的了。

按人品分呢,又把人分成了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等。

后来,又弄出个“上智下愚”的说法,上头的“智”者,就是上等人。

下面的“愚”者呢?自然就是下等人了。

到了元朝的时候,别看这马背上的民族没文化,却把人的等级分得更细了,一下子分成了十个等级:1、官。

2、吏。

3、僧人。

4、道士。

5、医。

6、工。

7、匠人。

8、妓女。

9、儒。

10、丐。

您瞧瞧,这帮家伙更狠,居然把读书人排在了第九位,连娼妓都不如。

这也就是后来“臭老九”一词的出处。

那么,为什么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呢?窃以为:一是为了享受。

为什么这么说呢?您看,社会资源就这么多,我要想多吃多占呢?自然就要把人分出等级,然后再按照等级分配社会资源。

我是上等人,理所当然的就应该多吃多占多享受,你是下等人,让你有口饭吃都是我给你们的恩赐。

咋?伺候我难道还不应当吗?久而久之的,不仅上等人具备了仿佛与天俱来的优越感,下等人也就觉得自己命中注定就是个人下等人,受苦受累受穷也就会“心甘情愿”的了!第二就是便于管理。

如果说天天宣扬人人平等的话,那么要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话,分的少的人是不是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就该提出诉求甚至起来反抗了呢?纵观历史,从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后来历朝历代的起义者,几乎无不是打着“均贫富”的旗号。

但江山还没打下来呢,这些个起义军的头领们便都以王自居,且都过上了三宫六院的生活了。

而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小喽啰们呢?也就都对此感到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因此,长年累月、世世代代的向人们灌输人类社会的等级观念,就会让人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觉得上等人的占有是应该的、下等人的苦难也是应该的想法了。

这样的话,受压榨、受盘剥的人都认命了,不就没人反抗,也就好管理了吗!那么,等级观念是不是都不可取呢?也不是,您比如在军队里,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军令如山的规则如何落实?所以,还是一个企业家说的好:在宏观上、在人格上,人人平等是对的。

但是在一个具体单位,上下级的观念还是要讲一下的。

否则,岂不就真的应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句话了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31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