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口

决口,第1张

决口 黄河现在还有可能决堤么?为什么?

谢谢邀请~在我国有一句古话"有河患,无江患“,但是大家在这几年是不是很少听到说黄河在发洪水了,其实现在的黄河一直都有洪涝的,只不过因为我国基建水平的提升,将黄河洪涝的主要发生地段进行了治理,所以近些年从来没有听过黄河决堤的新闻。

根据河南陕县的观测数据,黄河多年平均洪峰量每秒不超过1546立方米。

可能我们没有直观的感觉,对比历史上河南花园口的洪峰,我们就能明白这个时候的洪峰有多小了:1761年,有每秒3.2万立方米的大洪水,1958有每秒2.23万立方米,1982年则是每秒1.53万立方米,数据很明显的往下降。

黄河流域图还有就是河南三门峡的数据:1843年,有每秒3.6万立方米的特大洪水,1933年,则是每秒2.2万立方米。

而且在1949年之前的30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平均就是2年就有一次水灾。

黄河泛滥主要是自然原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华北平原,战国晚期黄河就有“浊河”的说法,东汉时期,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说法。

战国时期,黄河主要在河北平原中部这个范围内改道,在这个地区来回摆动,但在当时没有关系,因为河北中部一带有一个非常宽阔的无人区,这个地方还处于原生态的状态。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因为人口的的增加,人也需要更多的粮食,触发了更多的土地开垦,于是人们就开始在黄河下游开始大规模的筑提,在人工筑堤后,下游的河床就逐渐抬升,最终变成了“悬河”、“地上河”。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黄河进行了全面治理,黄河流域也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然而,从1972年开始,黄河出现了更可怕的现象,那就是断流

1972年至1979年,断流6次,每次断流的平均时间是7天;1980年至1989年,断流7次,平均每次断流7.4天;1990年至1995年,断流8次,平均断流53天;1996年,断流达到136天;1997年,断流达到226天。

正常的河流,应该有洪水,有洪水是正常的,有洪水并不一定会引起水患

特别是像黄河这样的河流,处于季风气候区,在雨季,如果没有洪水,是不正常的。

黄河出现洪水,有自然原因,但黄河出现断流,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黄河上游由于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大增,大量的河水被抽走,中上游抽走了大量的河水,那么下游自然而然就没水了,于是就出现了断流。

此外,黄河中上游的植被还遭到了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降低,而为了生活,和灌溉土地,黄河的水量就进一步的减少了,大家只能抽取地下的水,又进一步把水抽的更少了。

所幸的是,1998年我国政府就开始重视黄河断流的问题,通过整治,成效显著,2000年至今,黄河没有发生断流。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黄河来讲,有两个分界点,战国中期是第一个分界点,战国中期以前,黄河有洪水,但没有水患,战国中期以后,黄河开始有水患。

1972年是第二个分界点,1972年以前,担心黄河有水患,1972年以后,担心黄河会断流。

自古以来,黄河就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在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泛滥多达1593次,较大改道有26次。

由此可见,黄河泛滥是数千年经难以根治的水患。

决口泛滥全部发生在黄河下游地区,也就是洛阳孟津县以下地区。

黄河的每次改道都是黄河水患最严重之时,根本原因就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河段堆积形成的堆积地貌所致。

我们先了解一下历史上七次大的黄河改道。

在260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道以孟津为定点,经历了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的循环摆动。

最北抵天津,南至淮河。

黄河最早河道是《禹贡》中记载的禹河河道,这条道从孟津流经河南北部,再入河北流经邢台,在巨鹿分支入渤海。

黄河首次改道发生在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洪水从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堤,经漯川至河南滑县,在沧县入海。

第二次是在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山东滨县入渤海。

第三次是在1048年,向北改道由天津入渤海。

第四次是在1194年,黄河在清江口入黄海。

第五次是在1494年,黄河从淮河入黄海。

第六次是在1855年,黄河在兰考决口,在大清河入渤海。

第七次是1938年,黄河于花园口决堤,10年后才回归北道。

黄河的每一次改道,都伴随着泛滥决堤的水患。

除去人为原因外,黄河下游地区的水患为什么数千年来都没有根治?这与黄河流经区域的地形地貌有关,黄河中游几乎全是下切峡谷河道,在郑州桃花峪以下地势平坦,河水肆意横流。

唯有山东中部的丘陵地带,才能幸免洪水的肆虐。

黄河水患闹得最厉害的地区,就是河南省与山东以西的中原腹地。

这种平坦地势,容易导致主河道淤积泥沙,致使过水横断面减小,最终因过水量小而发生决堤,黄河改道在所难免。

古代治理黄河主要手段是加筑堤坝,但淤积问题始终未解决,淤积不断抬升河床,堤坝就得不断增高,形成死循环。

这是黄河下游一直泛滥的根本原因,但在小浪底水库完工之后的20年间,我们几乎再没听过黄河泛滥,这是为何呢?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双层堤防的作用,二是水库的调蓄作用,三是定期调水调沙的作用以及附带放淤固堤等。

现在的黄河堤坝是内外两层设计,内层堤坝(缕堤)主要是用来约束水流,加快下泄速度,能起到淘深河道的作用。

外层堤坝(遥堤)是在内层堤坝外1500米远修筑的堤防,作用是在河水漫滩或冲毁内层堤坝后,阻止洪水泛滥成灾。

单靠筑堤肯定不能解决水患,水库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调水调沙上。

具体做法是:水库在枯水期先进行蓄水,蓄水一定高度后,三门峡先全开下泄,水流到小浪底水库,搅动库底泥沙。

接着小浪底水库在开闸放水,这样就会形成人造洪峰,将泥沙一路冲刷到河口附近,这种冲刷力可以将河床冲刷深。

在放水时,还附带有放淤固堤的做法。

就是在大堤背面用沙包做围堰,将浑水抽进去沉积成泥沙,再开口引出清水。

这样就能把黄河干堤加固的像小山一样,干堤上再植上树,简直是固若金汤。

这种做法既能清淤,又能加固主河堤。

这些综合手段,使得黄河下游的泥沙难以淤积,再加上固若金汤的堤岸,让决口泛滥了几千年的黄河水患消于无形。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不到黄河泛滥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是黄河决堤得到了根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32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