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第1张

北京四合院 80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万块钱,为什么没人愿意买?

马未都说:“1990年,我开海马歌舞厅,赔了43万!那时候北京一套四合院才1万块钱,如果我当时用这些钱全部买北京四合院,到今天我一定是北京首富”谁也没长前后眼,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当年,倒腾古董,手握几十万巨资的马爷,都没看出来北京四合院现在会如此值钱,更何况,那时候刚刚能解决温饱问题的普通老百姓呢?当然了,马未都说90年一套北京四合院一万块钱,肯定有一些夸大其词!但是80年代初在北京,面积小一点的四合院一万块钱一套,我觉得应该是真的!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买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80年代,万元户比亿万富翁都稀有,很多人即便是想买也没有钱啊!不是不买,而是真的买不起!根据相关部门统计,1981年的全国人均年工资收入是722元,平摊到每月应该是64.3元。

千万不要被这些平均值所迷惑,因为那时候,80%的工人每月工资都在20~40元之间!别说80年代了,就是90年代,如果你有一万元,那就算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知名度不亚于现在的娱乐明星!1980年,我清楚的记得,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才30块钱,我妈就更低了,只有十几块钱,一年下来,我们家的年收入也就是500元。

但这样的工资在当年,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至少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因为,当时的物价非常低,80年代初,大米才1毛钱1斤,买猪肉0.95元1斤,电影票2-3毛钱,像土豆和西红柿这样的蔬菜,都是几分钱1斤,馒头和油条几分钱一个,那时候过年的压岁钱也就给1-2毛钱!一瓶茅台酒也就9块钱!当时北京的四合院一万块钱一套,绝对是真的,但当时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个价格也是天价,以我们家为例,不吃不喝也要攒20年,才能买得起,真的太难了,也根本没想过这事!穷人买不起,极少数的富人,也不会买,为什么?当时的有钱人,要么把钱存进银行,安全保险还能吃利息!要么买一些稀罕物件,比如大哥大,录像机,摩托车,甚至是小汽车!这些物件,在当时可以彰显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就算是买房子,他们宁愿去深圳买楼房,也不会在北京买四合院,好不容易从大杂院里打拼出来,谁愿意再回到那个鬼地方!80年代,国家还有分房的福利制度,没有人愿意花那么多钱买一个破院子!80年代初,那时候商品房在国内凤毛麟角,即便是北京,直到1985年,才在方庄试点建了一部分商品房,但也几乎没人买!不仅仅是因为太贵,更重要的是那时候都是单位统一分房,这个福利制度一直到1998年才陆续取消!当时分到的房子基本都是筒子楼,厕所是公用的,厨房都在外面,一家几口挤在一个十几,二十几平米的房子里,但那时候的丈母娘也不挑,有住的地方就行!而当时的四合院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呢?平房,大杂院,很多家混在一起住!干点啥都不方便,而且特别吵,特别闹,跟住大街上没啥区别!住在里面的人,做梦都想搬出去!谁又愿意花1万元巨资买一个四合院呢?80年代,大多数人也没有投资意识,更没有超前的眼光!那时候,普通老百姓还没有什么投资意识的,更不没有超前的眼光和足够的远见!说到没有眼光和投资意识,我最佩服的就是我父亲,忘了是87年还是88年,他老人家花了5000块钱买了一台录像机,可没过几年就被VCD淘汰了!现在成了没人要的古董了,但这个古董却一文不值!如果说,80年代,你错过了买一万一套的四合院,觉得可惜了!想想1999年,北京天通苑刚刚开始出售经济适用房时,什么房价?2650元/平方米!比同等区域的房子每平米便宜1000多,但是市场认可度并不高,人们还是觉得贵,也看不上那的房子,根本没多少人申请!现在天通苑的房子均价都得40000/平方米以上了!所以,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发财致富的机会,曾经无数次摆在你面前,但都被你选择无视!谁也别怪,只能怪自己目光短浅,毫无远见,更没有那个发财的命!买一套北京四合院非常麻烦,不能贷款,而且产权归多人所有!80年代初,人们还没有贷款这个念头,当然了,那时候社会上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贷款买房想都别想!买一套四合院必须全款一次性付清,即便是现在,如果你想买一套北京四合院,依旧是没办法贷款和分期付款,这是最大的Bug!但相比于普通商品房的70年产权,北京的四合院是则是永久性产权!说到产权,麻烦就更大,那时候北京的绝大多数四合院,一般都住至少10家人口,而且每一家都有产权继承人,一家不同意,就没办法完成过户!这是很多买家和四合院代理销售机构最为头疼的事情!一家一家的谈下来,都同意安置条件后,可能需要花费1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以上这两个问题,也让很多想买四合院的人望而却步!80年代,愿意花一万块钱买过四合院的人都有哪几种!80年代初,有钱并且有意愿买一套北京四合院的人,基本上就是这三种人!第一,那些有留学或者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这些人在国外耳濡目染,发现那些老外对我国一些历史人文方面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而且觉得很值钱!所以,他们认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四合院,未来一定会变得更有价值!第二,真正的投资或者收藏界的大佬,有眼光,更有远见,在他们眼里,北京四合院是一套房产,更是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董!所以,他们觉得北京四合院非常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第三,瞎猫碰死耗子,无心插柳柳成荫!手里有点闲钱,家里人口多,楼房里住不开,就想着买一套四合院,大家生活在一起,舒服一点!80年代,谁买过一套北京四合院呢?有据可查,就是家有儿女中“刘星的姥姥”-孙桂田!老人家据说是北京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离婚二次,带着三个孩子一起生活!80年代初,30几岁的孙桂田做小生意,赚了点钱!于是她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也不知道是懂投资还是眼光独到,他先是花两万块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后来又向亲戚借了2万多,又买了两套,如今这三套四合院,每一套都至少价值上亿元!总结人们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因为目前北京四合院已经涨到了天价,每平米高达2-20万,不管是东城还是西城,最不起眼的一套四合院也是上千万起步,位置比较好的,面积比较大的,已经价值上亿!但历史不能重来,我们也不能总是倒着看历史,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切历史,有因必有果!即便回到40年前,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也不一定会选择花一万块钱买一套四合院!所以,80年代,想买一套北京四合院,你必须同时具备,充足的钱财,长远的投资眼光,收藏古董的决心,以及或多或少的运气!如今,四合院不仅仅是一座能居住的房子,它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产物,一种情怀,一种传承!而且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开始迷恋四合院的生活方式和尊贵地位!如今,有能力购买北京四合院的,依旧是非富即贵的人,而且是那些大富大贵的顶级富豪!很显然,我们依旧都不是!

1万元一套四合院,那马未都如果不开海马歌舞厅赔掉43万元的话,买上43套北京四合院,恐怕今天的北京四合院之王、北京四合院首富就是他了吧!投资眼光超过了许家印、杨惠妍、孙宏斌、王石等一大批地产大佬。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那么在80年代,老北京的四合院1万块钱一套,为什么没有出现万人抢购的局面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80年代人们,居者有其屋,房产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处于复苏状态。

而此时城市里的房屋,包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居者有其屋。

人们都居住在自家的房子里,而房子(也包括四合院)都是祖上传下来的。

中国人对于祖上传下来的,一般都是特别珍视的,不会轻易去出售。

80年代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有一套可以居住的房子就行了。

至于房子的来源,要不是家里祖传下来的,要不就是单位分配的,或者直接住在宿舍中。

而且,人们觉得房子不是可以赚钱的产业。

家里如果有钱,是一定会投入到实体产业中,比如去买彩电冰箱电视机,然后分销给国内的市场,这是赚钱最快最便捷的途径。

直到1998年7月,国务院才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商品房市场。

也就是说直到快接近2000年的时候,国家才出台政策:撤销了福利分房的政策,允许房子货币化,允许房子可以进行买卖。

这样一来,人们才知道了,原来房子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中间赚取差价。

从这个时候开始,房产市场才逐步开始形成,并经历多年变得规范起来。

所以,在整个80年代,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把房产作为可投资的行业之一,全社会没有形成规范的房地产市场。

即使是现在看起来值几个亿的老北京四合院,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不会花几万块钱去购买的。

2、80年代的人们,能拿出来1万元的人特别少80年代的人们,家中并没有多少积蓄,能有1万元的积蓄,那就是今天致富明星了。

在整个80年代,虽然全社会行业的物价都不怎么高,与之相匹配的是人们的收入也并不怎么高。

比如,80年代初,农村的普通工人一天也就赚几毛钱,月收入就十多块钱;城市里工人工资每天1块多,月收入也就30多元;大学老师的工资也就2-3元/天,月工资50-80元。

所以,如果以当时收入比较高的大学教授为例,每个月不到100元的工资收入,年收入不到2000元,还没有减去家庭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攒够10000元,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攒够10000元的人数是非常少,也是极其不容易,那能拿出10000元来购买四合院的人就更加少了。

所以,谁家里能有1万元的积蓄,那是妥妥的算得上那个年代的富豪了。

但即使是有钱人家,也不需要自己买房子的。

因为自80年代开始,很多新的单位、工厂都从老城区搬出来,其配套的职工宿舍、家属楼也随之搬到城外。

只要在这个厂里工作,够一定的工作年限就可以参与福利分房。

此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住新式的筒子楼或者多层楼,没有人愿意去城里的小狭窄的四合院居住。

3、80年代的人们,经济意识比较淡薄,房地产并没有成为人们主流的投资选择在整个80年代,人们的工资收入普遍不高。

其实也并不是赚钱或攒钱的难度大,而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都不丰富,人们的需求不旺盛,导致整个社会的财富并不富裕。

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生产总值较高的都是国有的实体产业。

比如化肥厂,齿轮厂,钢铁厂,煤矿厂,彩电冰箱洗衣机厂子,纺织厂等等,他们生产的看得见商品。

房子,尤其是四合院并没有作为一种虚拟的,可买卖的商品来被看待,所以这一时期把四合院作为投资类型,并不是人们的首选。

再者,四合院的位置基本都是破旧的胡同里,院子门外是公共厕所,空中电线交织在一起,屋内光线昏暗。

四合院整体的卫生环境,居住环境比那些建在老城外面的郊区的多层住宅差多了,这自然就不是人们投资的优质资产了。

所以,即使某些家庭有多余的闲钱,也不会去花1万元去买一套四合院,等着它40年以后升值到几个亿。

那时候的人们,第一,储蓄资金不容易,第二,投资意识淡薄,第三,思想观念落后。

如果投资都会选择一些人们有旺盛需求的物品,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缝纫机等,这种家用的电器需求,在城市人家慢慢地兴起。

况且,那个年代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凤毛麟角,他们彼此的关注点又都不在四合院为代表的房产领域。

所以,即使有人花了1万元买了一套四合院,可能想出手都找不到下家。

即便能找到下家,也可能是3万或者5万就出手了。

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不信,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的大春,夏洛告诉他房子会涨,大春最终还是把房子卖掉了。

中国人的投资观念中,能获得比原价高出几倍的收益,认为落袋为安最好了。

4、80年代的人们,社会风气初开,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80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1万元”,这句话是马未都说的,其实也就是小一点的院子能卖1万元,大一点的院子都能卖到小几万的价钱了。

既然价钱这么便宜,那么当时开歌舞厅赔了43万的马未都,为什么都没有买呢?这就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了。

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限定在经济领域,同时还有精神文化领域,因为很多海外的社会风潮已经慢慢的吹进中国了。

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制仍以国有计划形式为主,很多人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

个体做生意的都是一些有关系的,或者有资源的人,他们可以拿到内部的外贸或者出口批文,做倒买倒卖的生意。

所以在个体经济不发达,整个社会大都是国有经济的情况下,大家的吃穿住行都处在同一个水平,那么唯一可以把人区分开来的便是思想文化。

这也是为什么在80年代初,我国的文学,诗歌,电影,音乐,戏剧,艺术等能够取得很好发展的原因。

当然,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能有43万存款的文艺青年马未都,愿意把钱拿去开歌舞厅,而不是去囤四合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他们谈文学理想,论艺术前途,他们对于这些能让人精神世界变得美好的领域都有着美好的期待,把钱拿出买四合院炒房产,是最让圈子里的人鄙视的事情。

05、总结一下80年代,为什么没有愿意花1万元去买北京城里的四合院,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们都有自己的房产,房地产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房子还不能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公开的买卖;第二,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收入不比都不高,能拿出来1万元的人特别少;第三,在当时,人们的经济意识比较淡薄,有钱的人也倾向于搞实体产业一类的生意,房地产并不是人们投资做生意的首选领域;第四,80年代的人们,普遍都追求理想主义,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对于用金钱来倒买倒卖获利常常持鄙夷的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38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