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第1张

《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中写出了对小舟的什么?

《江上渔者》,是范仲淹写的一首小诗。

这首小诗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同情劳动者。

先来看看作者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说到范仲淹,大家立刻就会想到有名的《岳阳楼记》。

在《岳阳楼记》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像范仲淹这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范仲淹少年贫苦,后来做到宋仁宗赵祯的副宰相。

他比较关心人民的广次苦。

据说,有一次他考察地方官吏,对一些不称职的,便在名单上用红笔一勾,准备罢免。

富弼在一旁,便说:“您这样一勾,那一家子人就要哭了。

”范仲淹回答道:“一家人哭,何如一路苦。

”意思是说,罢免他,是他一家苦,比起不罢免他,让他继续把事办坏,害得一路人都哭。

孰轻孰重呢?“路”是宋代比较高级的地方行政区划,管好几个州县。

从这一件事情上不难看出,范仲淹在封建社会里,还是比较正直的人,他留下的散文和诗词虽然不多,但都写得相当不错。

再看这首《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鲈鱼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在我国南方的一些河流中,可以捕捞。

在人剥削人的封建社会者,劳动者向来不是享受者;捕鱼的人在波浪里冒着危险,而吃鲈鱼的人却在那里袖手旁观。

诗人范仲淹感到了这个不平的事实,对劳动者给以同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题为的《江山渔者》的诗。

鲈鱼生长在水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却是那些专门想吃鲈鱼而又不肯沾湿鞋袜的人。

他们靠别人去捕捉,而自己专门享受。

他们能知道鲈鱼是怎么得来的吗?能够去体会捕鱼者的心酸吗?诗人深切的同情进一步指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叶舟”,形容捕鱼的小船像一片树叶似的在水上飘荡。

以一叶小舟出没在惊风骇浪之中,这是惊心动魄的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

渔者为什么要冒这种危险呢?而另一种人为什么能够安然享受呢?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会引起深思。

诗人只是形象的把江上和舟中做了对比,没有再多说什么道理。

但是正是在这对比当中,读者已经可以充分察觉到这种不平了。

在同情愚者苦难的同时,诗人也表现了劳动者的勇敢。

大江中波涛汹涌,浪花四溅。

渔者驾着一叶小舟,随波上下。

从岸上看去,一会儿淹没在波涛中,一会儿又被推出波浪外,渔夫同这样风浪搏斗,这需要何等的机智和勇敢呵。

这种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者的同情,正是这首语言质朴的小诗,所具有的意义。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十个字平淡无奇,却有魔力。

“君看”二字如同诗人站在我们身边,站在好吃者的身边,长臂一指,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去看,必须去看,看一叶舟在风波里出没。

这里,一叶舟”的量词用得很惊人,“叶”字写出了小舟的窄小,像一片树叶一样,它落在江水里会怎样呢?“出没”二字写得惊心动魄:浮浮沉沉,时隐时现,高上低下,此刻不知下一刻的命运。

小舟和巨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渔者和吃货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尽门前土”的陶者无法“居大厦,出没风波里”的渔者又有机会品到“鲈鱼美”吗?当然,《江上渔者》和《陶者》在表达的情感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虽然都包含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但《陶者》批判性更强,而《江上渔者》要委婉的多,更多的是对“只爱鲈鱼美”的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383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