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ennial

biennial,第1张

biennial 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宁愿进入高校当老师,而不愿意进大公司工作?

目前中国的高校教育,在硕士和博士教育上面其实比较尴尬。

经常有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的现象。

因为,一流的都去国外了。

本科毕业如果学校非常有名,并且专业很好找工作的,只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学的比较好的,大部分都不会去读研究生,而是直接去工作了。

在本科阶段选的专业并不是非常热门的,就业形势不太好的,或者是考的学校并不是非常出名的。

这些同学就会大部分选择去读研究生,通过读研究生把自己的毕业院校提升档次,自己的专业转换成热门专业。

而到了博士的阶段,很多时候决定性因素也不是学习成绩或者是智商的问题了,而是愿不愿意读下去,或者愿不愿意择业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一部分的博士生在处理复杂的人际问题上面是比较欠缺的。

宁愿呆在学校里面,面对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

同时作为博士毕业,如果去外面的公司,即使是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他们的起薪与从本科开始工作与他同龄的那些老员工相比,还是差得比较多的。

如果要在里面工作多年,达到和同龄人的相匹配的工资,很多博士是接受不了的。

只有少部分能力确实非常强的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很多博士在这样的大公司里面,要么因为工资跟同龄人的差距造成心理不平衡,要么因为实际的工作业绩并没有和他的学历相匹配。

就会选择离开。

曾经就有报道说,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里面博士学历人群的流失率会比较高。

但是想在大学中当老师这样的工作,一般来说,学校最低要求就是博士学历。

这与他们的学历相匹配。

并且进入学校岗位以后,以博士的学历拿到的职称和同龄人的岗位职称不会有很大的不同。

不会有心里不平衡的现象。

并且工作几年之后,一般来说,按照工作时间论资排辈一定是可以被评为副教授或者是教授的。

当达到教授级别,其实年收入也不会差太多,并且来说还相对轻松。

此外成为副教授和教授以后,还可以给外面的教材出版社当挂名编辑。

只需要用自己的头衔出一个名字,拿到的收入并不比外面实际辛辛苦苦写书的作者要少。

部分专业还可以给外面的公司做科研项目,项目经费其实一点都不低。

所以同去外面的企业工作相比,作为博士在大学里面有时候可以过得更轻松,并且收入也相对合理。

大学的教学任务也不是非常繁重,并且还有寒暑假。

这是外面的企业比拟不了的。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

我在高校里生活工作20年,高校里的一些事对我来说是司空见惯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理由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深挖的必要。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博士生愿意进高校当老师,是因为他们想从事自己的专业。

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想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多数人从本科毕业就会有的朴素愿望。

用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原理来讲,这叫“沉没成本”。

一个本科生花了4年时间来学自己的专业,这4年学习是他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他当然希望这4年不要白费,除非他非常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当然,本科教育很大一部分是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大部分教育是为了让你可以做好任何职业,所以本科4年的沉没成本并不高,这也是很多本科生(包括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自己专业的原因。

但博士不一样,他们花了十年时间来学自己的专业,首先,他们不讨厌自己的专业,否则坚持不下来,其次,他们接受的是专业教育而不是通识教育,最后,他们年龄更大,再调整的空间比本科生要小很多。

因此,博士的“沉没成本”更高,即是说,如果转型,其付出的代价更大。

这就是博士更愿意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原因。

当然,去企业也可以做本专业,但是,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它不会站在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是个人来适应它。

博士到企业后,是否能从事本专业研究取决于企业的需求。

进去的时候能做,将来是不是还能做,取决于企业发展情况。

有的博士可能会被迫转专业转方向,有的博士可能会直接遭遇项目终止、裁员。

那个时候再去转型,成本更高,几乎难以承受。

什么地方能让博士可以长期(甚至一辈子)从事自己所学专业,而且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教学可以、从事研究也可以、从事社会服务或成果转化也可以),这样的单位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

任何一个风险厌恶型博士,都会选择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

高校里的有些事,看透了就是这么简单。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感兴趣,请点击关注我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42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