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原文

送友人原文,第1张

送友人原文 李白在南阳白河之滨写的《送友人》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李白曾游历南阳,写下了盛赞南阳的《南都行》和《送友人》。

在南阳,好朋友崔宗之要返回京城,李白骑马送朋友出城,在城外的白水之滨与朋友依依惜别。

原诗如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即交待了送别地点,又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南阳古宛城,北枕连绵青山,东襟悠悠白水,自古为形胜之地。

青翠的独山横亘在北门外城,波光粼粼的白河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向西南折去。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绘出白水的动态。

一动一静,富有情致。

中间两联,情景交融,抒发了对朋友漂泊江湖,行踪不定的关心和无限依恋之情。

此地一为别,点题。

诗人这里把朋友比做脱离根部的枯草,随风飞转,飘飞到万里之外。

又把朋友比做空中的一抹浮云,寓意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天边,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心离开大地。

正和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不忍离去一样。

巧妙运用眼前之景,来衬托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尾联用萧萧马鸣,再次衬托与朋友分别的凄婉之情。

分别时,向朋友频频挥手致意,两匹马也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临别事,临风萧萧长鸣。

班马,指离群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心中难免会涌出无限凄楚之情。

结束语:这首诗色彩鲜明,有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相互映衬。

自然之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的有声有色,感情真挚,气韵生动,遂成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问题:李白在南阳白河之滨写的《送友人》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送友人》被选入教课书中,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在南阳与朋友送别时所做。

前言李白虽然以古体见长,但是他的五律数量并不少,这首就是李白五律中的代表作之一。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至于此诗写于何地、何时,似乎没有定论。

不知道题主从哪里得知这首诗是写在南阳的。

这首五律有几个特点可以注意一下一、四平头这首诗的中间二联的首两字,同为名词:此地、孤蓬、浮云、落日,这种现象被称为四平头,加上前两句的:青山、白水,相对单调了一些。

这是很多诗人要注意避免的地方。

二、偷春与流水这首诗的颔联不是特别工整: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但是首联和颈联非常工整。

有人认为颔联不算对仗,首联颈联对仗,这是偷春格律诗。

其实不然,颔联可以看作宽对,而且是一个流水对。

这也是这首诗最为出彩的两句,如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是一篇中的警句。

三、三个比喻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孤蓬、浮云、落日,诗人连用了三个比喻。

孤蓬与浮云比作游子,落日比作即将受到损害的情感。

此时此刻,无论有多少暖心的祝福,离别总是一种伤害和痛苦。

四、诗人的章法安排首联写景,说明地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看来分别之地可以看到城北的青山与城东的白水。

颔联叙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朋友在此分别,马上就要孤单地开始万里征程了。

颈联抒发情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游子如浮云,总是居无定所;故情如落日,虽不舍但是无可奈何。

尾联又是写景咏物,托物寄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其中的“班马之鸣”是尾联中的点睛之笔,班马,即离群之马。

尾联中,人物的潇洒与哀鸣的班马形成了一种对比,同时,诗人笔下马的哀鸣其实代替了人的悲伤。

人物的表面看上去潇洒旷达,其实内心却极为伤感。

作者通过班马哀鸣令读者深深沉浸在黯然销魂的离情别绪之中。

这是后来宋人咏物词中常用的手法。

结束语李白的这首诗有几个亮点:中间的三个比喻、颔联的流水对、尾联的班马之鸣。

至于首联,工整是很工整,但是更有价值的是青山白水为整首诗添加了鲜明的色彩。

李白的这首五律到底写在何处,从诗中和题目中都看不出来。

不知道题主从哪里得知是在南阳的,有知道的诗友,烦请留言告知一声,谢谢!@老街味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467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