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

清明杜牧,第1张

清明杜牧 杜牧的千古名篇《清明》到底好在哪里?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以七绝著称,或抒怀或咏史,总能收放自如,常有独到之处。

他的诗,语言俊秀清丽,音韵或跌宕起伏,或绵长悠远,皆都诗意盎然,画面感突出,总会把人带入一种意想不到的诗的意境之中。

《清明》这首诗,是杜牧前期的作品,取景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大地,当时人口锐减,加之晚唐政治更加腐败无能,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一首《清明》,尽在其中。

一,诗的最高境界,外部形式到内心世界的独白。

清明节是华夏民族祭祀先祖的传统节日,也是文人骚客出游歌赋咏对的好日子,而杜牧却以断魂之行人入诗,而非游人,以缠绵悱恻的阴雨为景,使断魂之行人愁上添愁,无以排忧,惟有借酒浇愁。

当时经济萧条,百业凋零,匆匆行人一路忍饥挨饿,风餐露宿,问童子,何处有酒家?童子遥指,方知杏花林中。

杜牧的《清明》,好就好在他给读者留白的空间之大,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一个时代背景浓缩于情景之中,刻画于画图之上。

二,以诗为画的立体感和刻画人物形象的独到之处。

杜牧只用了“欲断魂和遥指”五个字,瞬间就使画面活了起来。

清明,一个极度忧愁,风餐露宿,雨中赶路的行人,忧愁,寒冷,饥饿已是不言自明。

行人路遇牧童而问,牧童一个“遥指”,形态逼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一幅美到极致的图画,就这样永远地悬挂在文化艺术的长河之中。

读过杜牧《早雁》的人,就会明白这位关怀民间疾苦,身怀家国情怀的诗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

三,语言,从深入浅出不事雕琢到“能动性”字词的运用。

全诗二十八个汉字,没有一个生僻字,仿佛是信手拈来,却能紧扣主题,把金贵如油的春雨描绘得恰到好处,那种似湿风如细雨的濛濛之雨,使读者和诗人瞬间有了相同的感受。

“欲断魂”三个字是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那神态,那面容,在读者心中瞬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形象。

牧童的“遥指”更是神来之笔,不远不近,看时似有若无,却就在一目之间,那神态,那情形,一下子是诗有了动感。

全诗画面分明,形态逼真,却又留下了无限的空白,是读者产生出无限的遐想。

杜牧生活时间是晚唐,距“安史之乱”过去半个世纪。

正是晚唐国力不振,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之时;也是上层政治腐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际。

可谓怨声载于道,怒气遍四野。

在杜牧死后的数年间,李唐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之中烟消云散。

生活在这么一个动荡时期的杜牧,虽然饱读诗书,但他的大半生是和劳苦大众生活在一起的。

他深深地感受着劳苦大众的疾苦,以旧时代知识分子固有的家国情怀,奋笔疾书,为后世描绘出了一幅幅别具特色的诗的画卷。

杜牧的千古名篇《清明》是一首无论从意境、语言、格律等各方面而言,都具有佳作之风范,为世人吟诵不绝,其原文如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认为这首诗的绝妙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点明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

这一点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也有类似,只不过这是指绵绵秋雨的季节。

清明时节,天气由清冷将转为温暖,这时也是天气多变之时,也许昨天还风和日丽,今天已阴雨霏霏、春寒料峭。

所以该诗开篇便以“清明时节雨纷纷”既点明了时间,也隐含了此时的气候特征,可谓一语多指,蕴含丰富。

二、语音质朴,言简意丰。

这首诗语音质朴流畅、自然真切,毫无人工刻意雕琢之痕,却将走在“雨纷纷”的清明里的“行人”丰富的情感、烦复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使人仿佛看见乍暖还寒时,蒙蒙细雨中行色匆匆、衣襟尽湿、愁绪满面的行人。

但作者并未用一个“愁”字,而是用了“雨纷纷”“欲断魂”来形容无边的愁绪,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可谓绝妙之笔。

三、意犹未尽,令人遐思。

该诗最后以“借问酒家”和“牧童遥指”的动作描写引出来“杏花村”这个能勾起人们无限遐思的名称。

也许是在开满杏花的枝头悬挂书有“杏花村”酒帘的酒家,也许前面名为“杏花村”的地方有酒家,也许前村所产之酒名为“杏花村”,也许是作者心中的驿站名为“杏花村”……总之,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虽看似平淡但却蕴含丰富,使人浮想联翩,须仔细体会,方知其真味。

(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497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