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第1张

十四行诗 什么是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叫“商籁”诗 为音译。

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

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

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

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

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

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

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要求。

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被引入英国后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分为3大类型: ①意大利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②英国十四行诗,又称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 ③斯宾塞体十四行诗。

最早把意大利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的是诗人托马斯·怀特和萨利伯爵享利·霍华德。

意大利十四行诗是当时最受英国诗人欢迎的抒情诗形式之一,被诗人们用来描写爱情、友谊和哲学思考。

意大利十四行诗被引入英国后最初在内容风格和艺术技巧上主要模仿彼特拉克体,但也进行了一些改变,如从原来的11个音节改为10个音节。

用彼特拉克体写作十四行诗的诗人以约翰·弥尔顿、威廉·华兹华斯、约翰·济慈、伊丽莎白·勃朗宁等为代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的变体。

在韵律和节奏上,它仍然同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保持一致,但在结构和押韵上发生了变化。

斯宾塞的十四行诗在继承和发展怀特和萨利引进的十四行诗的形式的基础上创立的,结构上前12行诗同后两行诗分成两个部分,押韵格式为吻韵。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法文sonnet的音译。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后两节六行或两韵变化,或三韵变化。

16世纪,经英国莎士比亚的发展,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首先来说,十四行诗在广义上指的是体式,即:整首诗由十四个诗行组成,前面八行和后面六行各自又构成一阙,两阙之间在内容上一般有比较明显的区分。

在这个前提下,又产生了两种主要的体式:彼得拉克体十四行和莎士比亚体十四行,前者的特点是前两节要使用抱韵,整个体式为4433,后者的特点是多用交韵和随韵,根据用韵的不同又有莎士比亚体和斯宾塞体的划分,体式为4442。

而在音节上,意诗有传统的十二音诗,即十二个音节组成一行,叫做亚历山大体;英诗十音诗比较多,也有人将十音诗就成为英体诗的。

根据语言的特点,诗歌的体式和音节自然要互相结合,所以意语十四行多是亚历山大体,莎士比亚体十四行一般也都是十音诗。

但是又并非绝对,尤其是其他语种作家进行十四行创作的时候,体式和音节多有杂糅,也多有创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52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