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第1张

施里芬计划 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如果在当时被严格执行了,能打败英法联吗?

“施里芬计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那个时代唯一能够让德国迅速取得胜利的方案。

如果这个方案失败了,那么,德国就失去了速战速决的机会,剩下的就只能进行消耗战,直到一方的血先流干。

在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吞并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使得法国的边境遭到了威胁。

法国只得沿着一百五十英里的法德边境修筑了一系列的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由坚固的混凝土堡垒组成,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是难以迅速攻克的。

这个防御体系与二战前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如出一辙。

面对这个难以克服的防御体系,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战略方案。

那就是德国通过比利时平原进入法国,如果通过比利时,利用这个国家发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经过它和法国不设防的边境,就能够很快的进入法国。

施里芬将他的左翼设置在离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的梅斯,他以这个堡垒城市作为吸引法军进攻的诱饵,以八个师据守。

而德军的主力则是由七十九个师组成的右翼,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由战时动员的后备军跟进。

这样,德军的主力就如同绕着梅斯这个门轴转动的门一样,一边旋转一边横扫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再转向东南。

这样一来,留守或者进攻德法边境的法军将陷入包围。

法军的防御体系的大炮只能向德国方向射击,无法向背后的法国方向射击,这就更削弱了法军的力量。

在施里芬的计划里,他考虑到了英国远征军的存在,也考虑到了俄军参战的可能性。

他认为俄军的效率很低,不会很快将大的兵力投入战争。

所以,他只将十个师投入东线,用来牵制俄军。

施里芬认为,他的计划最重要的是右翼。

因为在运动作战中,右翼的任务最重,而且还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因此,在他弥留之际,还在喃喃自语,“战争一定会来,要加强右翼。

”我们在今天看这个“施里芬计划”,不得不说,这个计划是伟大的,出色的计划。

在那个没有装甲车辆,没有空军的时代,这个计划是唯一能够快速解决战争的计划。

首先,这个计划抓住了战争的主要战场,那就是西线战场。

它要求集中一切可以调集的最大兵力投入法国战场,对俄国战场只是以较小的一部分兵力给予牵制。

这样,集中力量打破一线的敌人后,再回过头打击另一线,就能够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其次,这个计划对于德法边境的法国堡垒防御体系有清醒的认识。

在战争中,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想要迅速攻克这样的筑垒体系是不可能的。

为了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只能采取迂回包抄的手段,从比利时迂回联军后方予以打击。

第三,整个计划是建立在速战速决的立场上。

因为当时的德国虽然有强大的海军和海外殖民地。

但是,面对更加强大的英国海军,德国是夺取不了制海权的。

这样,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德国被切断海外联系,失去外部的资源补充,将陷入困难的境地。

正是这些原因,“施里芬计划”才成为当时唯一能够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案。

可惜,他的继任者毛奇并没有理解他的战略意图。

他按照自己的思想,修改了施里芬的计划,破坏了这个方案。

首先,他不但没有加强右翼,反而减少了右翼三分之一的兵力,把八个师加强到了左翼。

这样由于兵力不足,他把右翼的迂回半径缩短了。

其次,他因为害怕俄国会对东线造成威胁,他还将一部分军队加强的东线。

就这样,在初期进展顺利的右翼德军打到巴黎附近的时候,它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力量。

在它企图以正面突击攻占巴黎的时候,英法联军发动了反击。

在马恩河之战中,德军因为兵力不足被迫撤退,德国失去了速战速决的机会。

从此,双方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我们可以从战争的历程看到,如果按照“施里芬计划”作战,德国是很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这是因为英法联军根本就没有想到,德国会采取这样的战争手段。

在德国从比利时迂回的时候,法国军队正在德法边境进行着徒劳无功的进攻。

而在马恩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也是采取添油的战术,把一切能够投入战场的兵力都投入战场。

如果不是毛奇胡乱修改作战计划,德国能够在关键性的马恩河战场再有几个师的兵力,那么德国很可能会占领巴黎。

在占领巴黎后,被割裂的英法联军很难将战争继续下去,这样战争的结果将很难说了。

如果是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会少死无数的人。

毛奇改变“施里芬计划”,不但造成了德国的失败,也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即便是“施里芬计划”不能最后解决战争,那么,在当时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德国只有按照“施里芬计划”作战,才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最具战略性质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计是由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元帅在1906年提出并制定的作战计划。

目标就是迅速占领法国,防止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对德国进行夹击,施里芬对他的作战计划有一句名言“法兰西王朝的心脏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

“施里芬计划”仿照的一千多年之前汉尼拔的“坎尼会战”。

施里芬元帅无疑是汉尼拔的铁粉。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施里芬没有指挥过一场战争。

就是说施里芬没有实战经验。

施里芬计划核心在于就是兵分东西两路,以八分之七的兵力在西线,要在42天之内击败法国。

以八分之一的兵力在东线阻击俄国的进犯和援助,只要占领法国就是胜利。

这可以说是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从各个方面来看“施里芬计划”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但必须指出的是,即便实施得当成功率也仅仅是一半,原因在于施里芬是写剧本的, 不是导演,日后的导演是小毛奇。

最后“施里芬计划”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小毛奇改动了剧本。

施里芬是胆大心细,敢于冒险。

而小毛奇则是谨慎小心。

求稳为上。

二战期间,德国总参谋部从新审视小毛奇作战计划的时候,保鲁斯(他制定巴巴罗萨侵苏计划)说,小毛奇改变作战计划的那天,就注定了结局。

“施里芬计划”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比利时,由于地处欧洲十字路口,是德法俄之间战争的必争之地,所以小小的比利时在十九世纪就宣布“永远中立”(得到俄德法英奥保证)施里芬要想占领法国。

必须占领比利时,但中立比利时如何处理?而在施里芬计划中却是“根本不值一提”。

就作战本身而言,施里芬一再强调“务必加强西线(攻击法国一线)和速度,而小毛奇却违背这一原则,加大了东线俄国阻力力量,而减轻西线的兵力。

正是由于小毛奇的改变,才导致后来德军没有迅速占领法国。

使得德军在离巴黎咫尺之遥的地方被死死挡住,被拖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局之中。

“施里芬计划”的缺点有两个,过于低估了法国的军事力量。

法国并非不堪一击,韧性和抗打击力量很大。

再就是没有预估到英军会同法国一起作战。

考虑问题不周全。

一战期间的武器装备突飞猛进,大大出乎了施里芬的意料之外,技术的进步使得运动战变成了堑壕战。

闪击战丧失他的价值。

如果说德军百分百按照“施里芬计划”作战,大约有五成胜算。

小毛奇的改动以后,也只有四成了,这也是二战时候,德军为何放弃“施里芬计划”重新制定作战计划的原因。

“施里芬计划”缺乏战术应用,只有战略价值。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

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53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