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升

林永升,第1张

林永升 甲午海战时,福州船政学堂的出来的那一批海军干部以身殉国的不少,为什么只有邓世昌获得那么高的评价?

邓世昌之所以被人们崇敬,主要是人们得知真相后对李鸿章和淮军:明明败却诈称胜、明明是畏敌逃窜却诈称保存力量以期决战的反感,人们对邓世昌这样的人表示敬佩,更是对“军人精神”的敬佩。

其他海军将领、他的同学之所以被宣传得少,主要是没有邓世昌战死的那样典型,他是本可以活而主动求死。

对于关于邓世昌的各种批评,我认为都属于无稽之谈。

邓世昌做的其实只是军人该做的!军人就该是马革裹尸、就该是不成功则成仁。

然而,事实上却是,许多晚清军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该如此,而是,心有挂念未敢赴死。

(1)李鸿章、丁汝昌等并不赞同邓世昌的做法,认为那是浪费人才的做法清政府是这样说的:该管带忠勇性成,死事固其本分,特恐诸将狃于闻见,但以轻生为烈,而不知徒死尤益,非所以示常守之法而全有用之才,应请明定章程。

丁汝昌的理由认为:海军人才难得,几十年才出才,不应该完成责任(奋勇杀敌)后去自杀,那样是浪费人才。

因此拟定了新的奖惩制度,日后林泰曾因“镇远”号不慎发生事故,心中自责后自杀。

其实,也跟新的奖惩制度有关,而且对战局前景的失望、未来可能被“牺牲”的担忧等多重因素。

(2)李鸿章、丁汝昌和北洋的某些高级将领和淮军陆军将领类似都有虚报战功的毛病,同时,国内的各种媒体用描述过去战争的方式描述甲午战争,“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都是失败的,竟然被说成大胜。

李鸿章也一直被北洋水师的战果所蒙蔽。

直到1894年9月23日,才从英军将领口中得知,北洋水师宣称被击沉的吉野、松岛等根本就在海上执行任务,日军根本没有像北洋提督所汇报的那样失去战斗力,清军赢得了“制海权”。

李鸿章这时才如梦方醒。

原来,北洋海军和陆军一样都被带成了这个样子儿。

正是因为,事实真相被清朝的臣民们知道后,邓世昌的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被人们认为这是难得的!(3)总体上海军比陆军打得更勇敢,更符合“军人精神”,他们无愧于晚清第一帅左宗棠创立的学校的学生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员占晚清是海军军官的80%以上,在民国也占一半以上,可以看到“黄海海战”中,这些人只有方伯谦临阵脱逃,其他有的贡献了生命,有的贡献了鲜血,但总体上,要比陆军打得要“勇敢”“壮烈”,像个军人的样子儿。

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因为邓世昌在参加黄海海战的北洋海军阵亡高级军官中,“死事最烈”,就是事迹最为壮烈,所以清政府给予的抚恤最优,在社会上也最广为传颂。

参加1894年甲午黄海海战的北洋海军主力军舰共有12艘,其中有4位舰长殉职,即“超勇”舰舰长黄建勋、“扬威”舰舰长林履中、“致远”舰舰长邓世昌、“经远”舰舰长林永升,都是福州马尾的船政后学堂出身。

4名舰长的战场表现,以及最后的评价,以1894年10月7日清政府的上谕最为重要。

根据上谕,黄建勋、林履中因为是属于随船阵亡,相对来说死难情节就不是特别的壮烈,清政府给予的是按总兵例赐恤。

而最为壮烈的是林永升和邓世昌,在二人之中,林永升在在舰作战时中炮身亡,而邓世昌则更为特别,即舰沉落水后遇救,但是拒绝救援而殉国。

因而林永升、邓世昌虽然都是按提督例赐恤,但是邓世昌被赐予了谥号壮节,身后荣典最高。

下面是10月7日谕旨中的相关评价论断:“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升用总兵林永升,均著照提督例从优议恤。

邓世昌首先冲锋,攻毁敌船,被溺后遇救出水,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忠勇性成,死事尤烈,并著加恩予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56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