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简介

白洋淀简介,第1张

白洋淀简介 白洋淀名称及由来是什么?

白洋淀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或为“祖泽”,《水经注》记有大埿淀、小埿淀,也即大渥淀、小渥淀(渥,当与大清河古称渥城水有关,安新境内古有渥城),西晋时称掘鲤淀,左思在《魏都赋》中提到“掘鲤之淀”。

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鄚县西”。

北魏时称西淀,北宋至明嘉靖间称西塘,并出现“白羊淀”名。

宋代在宋辽边界开修塘泺作为塘泊军事防线,一段“……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羊)淀为一水……”,这是白洋淀之名较早的历史记载中出现,《宋史·河渠志》:“……令注白羊淀矣”,当时“白羊淀”已成为白洋淀诸淀的总称了。

明代以后,人们见到淀水汪洋浩渺,势连天际,遂演化写成“白洋淀”。

为史载容城、雄县、安新间九十九淀之一,此后称“白洋淀”。

清代,统称西淀,清代文献“大清自雄入,迳张青口(文安县),口西西淀,口东东淀。

”因白洋淀本淀面积居诸淀之首,故今总称白洋淀。

形成演变白洋淀形成于第三纪晚期,成于第四纪,是河北平原北部古盆地的一部分,古雍奴薮的遗迹。

白洋淀在地质构造上是属渤海凹陷(新华夏沉陷带)的一部分。

早在海西运动时期曾两度下降,最后在第三纪末才沉没于海水之中,形成当时的北京湾。

由于黄河和海河水系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成长发育,河北平原逐渐出露水面,冲积扇和三角洲上的坡流与分流,彼此汇合于冲积扇或三角洲的边缘地带,使洪水漫衍的低洼处储水成为湖洼。

这些洼地和湖泊成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如东淀、白洋淀、文安洼、大浪淀、千顷洼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洼地等。

白洋淀形成以后,由于水文气候的变化,海陆进退交替,人类开发利用等,致使古白洋淀经历了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进过程。

在距今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古洼地湖泊又经历了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变过程。

早全新世后期(距今10000-7000年),由于东南的热气团进人,雨水多、泥沙多,加之海面上升,干涸的洼淀再度扩张。

到中晚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气候变得温凉、干旱,淀水变浅甚至收缩干涸。

唐以前,白洋淀地区人类影响较小。

《新唐书》有:“鄚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

洼淀相连,一片泽野。

宋初,在宋辽边境的白洋淀地区大建塘泺作为军事防线,使白洋淀范围一度扩大。

而宋代的屯垦开发、元代对大运河的改造,使海河宣泄不畅的情况加剧,河北地区洪涝灾害频发。

元在北京建大都,燕山、太行山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

水土流失加重,流域泥沙增多,加速了白洋淀的淤积。

明代移民屯田加剧淀区缩小,白洋淀几度干涸,到明代弘治年间,白洋淀有些淀泊已经淤成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为牧马场。

”明正德年间,杨村河决口,唐河决入白洋淀。

形成了徐、漕、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白洋淀才具备了现代的规模。

为防洪水泛滥,建设了大规模的堤防。

尤其是南岸的千里堤的建设,对白洋淀的水面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明代清代,继续对白洋淀进行治理,特别是保天运河的开通,至乾隆28年(1763年)白洋淀东、西淀的界限正式确定下来,“大清自雄入,迳张青口(文安县),口西西淀,口东东淀。

”到了清末,政府无力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白洋淀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加快了其衰废过程。

民国以后,对海河流域的治理着重于下游航道的治理,中上游河道淤积严重,也加快了中流洼淀的淤积。

白洋淀面积进一步缩小。

[3]到了近代,1950年代初白洋淀总面积为567.6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代减少到366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白洋淀位于东经115°45′-116°07′,北纬38°44′-38°59′之间,是大清河流域中部的天然湖泊,是华北平原上为数极少的淀泊之一,工程素有“北国江南”“华北明珠”之誉。

淀区四周以堤为界,东至清河口,西至四门堤,地至千里堤,北至安新北堤。

淀周堤长215公里(任丘境内23.9公里)。

东西长39.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2009年测量,白洋淀水域面积108.8平方公里(水位7.09米),[6]总面积336平方公里(大沽高程10.6米时),蓄水量1.024亿立方米。

地面景观以水体为主,淀底高程一般在5.5-5.6米之间,3700余条的纵横沟壑将整个淀区分成大小不等的淀泊143个。

其中万亩以上的淀泊7个(白洋淀、烧车淀、马棚淀、羊角淀、池鱼淀、石塘、小北淀),千亩至万亩内的24个,面亩以上的大淀99个,百亩以下的淀44个。

其中白洋淀面积最大(本淀面积19899.0亩,位于安新县关城正南),以此命名。

白洋淀自然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内共有 143个大小不等星罗棋布的淀泊,白洋淀是众多淀泊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约2万亩,故以此命名。

关于白洋淀的名称,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有着深厚文化底蕴。

一为“白羊淀”。

这是历史上人们对烟波浩淼的白洋淀一种由直观印象形成的称呼。

白洋淀原来范围很大,又曾是黄河故道。

据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述:上古时期白洋淀一带曾是黄河故道,这里洪水滔天。

到东汉永平十三年,古黄河改道南移,大量河水存积在这片洼地,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域。

又,《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莫州有九十九淀”。

莫州包括莫县、清苑、文安、任丘、长丰、唐兴(即现在的安新)等广大地区。

实际上,当时的白洋淀,西至清苑,东南到任丘、文安、徐水。

这么大的水域,每逢大风卷起层层波浪时,宛如一群白羊前拥后挤地奔跑,于是便有了白羊淀的称呼。

二作“掘鲤淀”。

西晋时期,著名辞赋家左思的《三都赋·魏都赋》中曾写道:“……其中侧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

”唐代注释家李善对“掘鲤之淀”的注释为:掘鲤之淀的位置在“河间莫县之西”,这正是当今的白洋淀。

故白洋淀亦称掘鲤淀。

三曰“白洋淀”。

据《安新水利志》记载:早在《宋史·河渠志》中就有白洋淀的称呼。

到明朝正德十二年,杨村河决口始成“泽国”,并形成徐、漕、雹、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之势。

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称白洋淀。

四称“西淀”。

清乾隆二十八年,正式划定了东、西淀界限,“大清河自雄(雄县)入,迳张青口(今文安),口西西淀,口东东淀”。

按这一界限,白洋淀正淀(今端村正南)应划属西淀。

所以白洋淀还被称作“西淀”。

清拔贡伊人镜重置新安八景,其中一景名——西淀风荷,诗赞曰:露华浓邑芰荷香,水面风鳞趁早凉。

先问问源亭畔路,好催双桨出横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61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