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

凡所有相,第1张

凡所有相 既然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又为何要“降伏其心”?

因为相从心生。

就这一句话,夠你参一辈子的……

既然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又为何要“降伏其心”?这个问题之所以没人回答,因为它涉及的是一个实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过程中又不会形成的问题。

有些回答问题的人,大多会从引申理论的角度上去找答案,或者试图直接去搬运金刚经,结果就照成了两个感觉:第一个是: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问?第二个是:这个问题前后颠倒了。

这倒是一个好的问题。

假使读我们文章的读者,都是有一定佛学基础的,那么我们就能用一篇比较简单的文章说明白。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段话一般不作多余解释,也很容易理解大意。

虽然这段话探究起来也可以注解成半本书,但只从句面上理解也不会差太多。

我们知道,“即见如来”这个境界是可以理解为,最高追求或者终极目标和圆满。

也就是说只要见诸相非相,就可以达到了。

就这么简单吗?把这句话方便点、通俗点的理解成修行过程中必然会遇见的三个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就是这个字面意思,我们都能理解这个层面。

物理科学都发展到如此的地步了,这层认知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一切如梦似幻,因缘聚合消散都是不真的虚妄之相。

若见诸相非相;不是这个字面意思。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接;这就是需要降伏其心的地方。

因为凡心总是不断地攀缘,不断地惯性和发散,不能纯净的认知佛的本意。

所以我们这里需要降伏其心。

即见如来。

就是这个意思,也不是这个意思。

“如来”,是你正确按照前面1和2之后得来的,你不要看到“即见如来”这四个字,立即就先在思想中去立这个如来是什么的相。

不知道和困惑就对了。

继续往下看。

继而就用这个文章的格式和次序来引导这个问题,我从1的境界开始进入2的境界了。

按照我们的心性逻辑,既然我们理解了都是虚妄之相,那“诸相非相”里的非相背后,必然就蕴藏着真相,我们会惯性的推导出只要寻找到非相背后蕴藏的真相,或本源,那就能到达3的境界,即见如来。

这里需要-------------当头棒喝!你一旦这样想了,你就偏了,执着了;就等于在非相之上试图寻求一个真相。

你要理解佛学大的辩证法,才能做好这个1和2的转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是一重否定。

若见诸相非相;不是二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

要斩断这个无限循环,才是即见如来的条件。

1和2的命题之间不是空无一物,更不是只隔着一个逗号,两者之间可能是无限大无限远的距离。

1和2之间包含了1.1 1.11 1.111 1.11112等等等等,一念生则万念起,一旦陷入这个1和2的转接之间,是永远走不出来的。

一旦去探求非相之外的相,就立刻坠入了这个1与2之间里出不来了。

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就越多。

这不仅是个哲学问题,在佛学里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假如已知是一个圆,那么未知是圆边境之外的东西,已知的圆越大,边境外未知的也越大,就是这样的。

所以,当即立断,就需要降伏其心。

在学习这个过程中,降伏其心,不是位于经的哪个位置,哪个段落,是始终需要贯穿全过程的。

不能降伏其心,就是理解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也无法进入到诸相非相的领域中来。

半夜看到你的问题,也是缘分,认真回答你,希望能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622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