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的历史简介,第1张

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长城是一道有效的防线,犹如马其顿防线一样,对常规的军事攻击能快速地组织起军事防御。

同时,长城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历史上凡是能进行农耕的地域都能引起统治者莫大的兴趣,这是历史的政治传统。

因而,北方的草原戈壁对历代统治者来说并没有征服的欲望。

于是早早地把长城建立起来,设立烽火台,在附近驻军,以便能快速反应。

对游牧民族的政策,用得最多的就是“和亲”,其次是封王,最次是赏赐。

能够互不侵犯就行了。

在这一政治思路下,东方的大海显然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至于茫茫大海的那一面是什么,从不在历代统治者的思考范围内,有滨海上供的海鲜换换口味就好。

倒是南方,虽然是南蛮之地,蛇虫遍地、瘴气缭绕,但却是盛产鱼米的好地方,使得历代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去征服。

甚至为了保护南方不被倭寇袭扰,还模仿长城的样式和功能,也同样建立起一座海上长城,时间却已到了明朝。

后来,有人曾上书康熙要拨款修缮长城,康熙表示明确反对,发了篇长文来说理:”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

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意思是说,修长城有什么用?修了也不能彻底解决边疆之患,还不如修德安民,使百姓心悦诚服,这才是治患的根本。

在我看来,长城的修建体现的是农耕民族的性格,不单是古代中国,凡农耕民族的征服欲望都不强,探险的精神也不强烈。

因为自给自足就够了,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有土斯有人,有人斯有财。

能让百姓安守本分在土地上耕种,便是最大的政治成就和财富源泉。

在中国古代社会,从传说中的古部族,到后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割据与统一,多是靠战争立国的。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战争的制度和措施,比其它任何制度和措施都更早地完备和发展起来,长城也是这样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纵观长城的历史,可以看出,大部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整体或某个方面比较弱的一方,才修筑长城。

长城用于军事的目的,是修长城的一方,想凭借长城保持与敌方的抗衡。

所以研究任何一个朝代所修建的长城,及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线的作用,都离不开宏观地研究发生军事冲突的双方的国势盛衰、战略思想等方面情况。

中国首次完成南方统一北方,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完成的。

朱元璋起于江淮之间,并没有急于北上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元朝,而是先消灭了与之并存的几支起义军,然后分路北伐,进兵元都,很快就推翻了早已腐朽的蒙元统治。

明王朝是在推翻蒙元帝国后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相互敌对的关系。

正象前人所指出的那样:“元人北归,屡谋兴复。

”为防止北元卷土重来,明代前后大规模修建长城50余次之多,峻垣深壕,筑垒建隘,历时200余年,役夫不计其数,使长城防御体系日趋完善,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各部贵族与明王朝双方处于对立冲突之中,但其间更多的是蒙古游牧文化流入中原,中原物资输往塞外,相对一线双方民族把臂言欢的和平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明长城既是一条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分界线、隔离线,又是冲突融合以至友好往来的汇聚线。

明初长城是控制北元势力的需要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69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