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虞世南

蝉古诗虞世南,第1张

蝉古诗虞世南 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

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

这首《蝉》同样表示了虞世南的性情,他点明蝉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声名远播,这来自人格的力量,绝非外力所致。

作者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表达出了诗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

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每一句分析,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内涵。

蝉 [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饮清露: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

这一句也有些象征的含义,"緌"是古代身份较高的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垂緌"暗示显宦身份。

"垂緌"与"清露"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流响出疏桐: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一种枝干很高大的树,"疏"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表示蝉声的长鸣不已,使人想象得出蝉声的悦耳动听和持续,"出"把蝉声传送的过程形象化,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却可看见人格化了的蝉站在高处,清隽飘逸的形象。

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使三四两句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写出了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由上两句引发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独具匠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居高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还暗指品格之高。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这两句中的"自"与"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同时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也带有自喻的意味。

《蝉》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

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同时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

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

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696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