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注释,第1张

东阳马生序翻译注释 如何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其文言文如何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作有《宋学士文集》等。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朱元璋时,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前来拜访。

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 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对比,又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作者意在说明,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作者以自身经历相告马生,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人接受。

从《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们得到启示: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我查了网上资料,提问者几乎把《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译文、背景、评价一古脑儿的都囊括和笑纳了。

不带这样的,给人一点儿余地都没留,你还提么事问。

你要别人回答,又一点余地不留,这不是难为人吗?叫人怎么回答?你的答案巳经非常全面,非常正确,非常面面俱到,我感到非常不容易作答,难为人也!不过,我还是被宋濂这篇文章感动了,硬着头皮给自己找一条勉为其难的、另辟蹊径的回答路子,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试着这样回答:先从对宋谦家境贫寒上提一点质疑:”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宋濂家中既有女俑服侍(不知可有男仆为之劳作?),热水、棉被立刻服务到位,这样的家境何谓贫穷也,应该还算不错。

当然比起”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在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确是差了点,但绝不是穷苦人家、苦逼家境,能使用仆人之家庭,怎么说也应归于中产之列吧?后从他的学习精神说起,不可否认,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从师”负箧戌屣,行深山巨谷中”,的确辛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辛苦异常。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全因得通观群书”,学得艰辛。

”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兄达执径叩问”,问得辛劳,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宋谦自学精神可佳,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标杆。

再说宋谦的谦虚美德也是杠杠的,与晚生切磋并未居高临下,作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被喻为”当号文章第一”(刘基语)的他,竟自谦”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谦虚至此更让人敬佩了。

他的学问都源于他的聪敏好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终于以自身学问进任,官至明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开国文臣之首”,实至名归。

惭愧得很,过去的确很少看过宋濂的文章,这次下载其诗文184篇真是一大收获。

今后有时间得好好拜读。

如巜王冕好学》诸君是否有点面熟?巜题李易安书琵琶行》,以诗评诗别有意味。

我这小文原创是差了点,因为引文太多;但也不是抄袭,均出自笔下;只是东摘西取,作了一些文字排列而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708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